-

高考语文作文写作的技巧分析
高考语文作文写作的技巧
一、提炼主旨,转换思路审题
对于不带命题人任何主观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的一般事实性材
料,我们可以采取提炼主旨的方法审题。比如
2015
年 安徽卷高考作
文题:
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,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,过一
把尖端科技的瘾,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。
活动期间,
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,
让同学们亲手操作
扫描式电子显微镜,观察蝴蝶的翅膀。
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,同学们惊奇
地发现:
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,
显现出奇妙的凹
凸不平的结构。原来,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,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
微观结构,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
……
材料内容可观性较强,审题的关键在于考生对材料主旨的概括 提
炼。
2015
年的安徽高考作文题选了一则科普活动的 材料,材料是一
个有关蝴蝶的观察实验。
在实验中,
机器 让学生换了一个观察事物的
角度,角度不同,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,这样的
*
性结论带给学生的
思考是震撼的。考生可以据此立意写作,将中心确
立为
“
换一个角度
看问题
”“
< p>实践出真知”“
眼见未必为实
”
等。
二、明辨关系,确定重心审题
有的材料会通过两方或多方关系来暗示写作方向。
对于此类材料 ,
考生可从分析两者或多者之间的关系入手,
辨明事物间多种多样的关< /p>
系,如正反、主次、对立等,这样有利于立意构思,并以此确定写作
重心。比如
2015
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:
看天光云影,能测阴晴雨雪,但难 逾目力所及
;
打开电视,可知全
球天气,却少了静观云卷
云舒的乐趣。
漫 步林间,常看草长莺飞、枝叶枯荣,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、
树木之性
;
轻点鼠标,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、迁徙演化,却无法嗅到
花果清香、丛林
气息。
从不同的 途径去感知自然,自然似乎很
“
近
”
,又似乎很< /p>
“
远
”
。
就题目本身而论,这是一道典型的关系型作文题。写关系型作 文
最关键的就是不能舍弃一方,单写一方。解读这道关系型作文题,考
< br>生更看重
“
远观自然
”
或
“
近观自然
”
其中任意一方不是不可以,但一定
要结合两方行文。比如,如果作文观点是
“
近观自然
”
,考生也要在写
“
走进自然
”
重 要性的同时写
“
远观自然
”
的重要性,切忌扔掉一 方。当
然,考生若能深入地探讨
“
远观
”
与
“
近观
”
的关系,会让立意更巧 妙。
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:
“
近观
”
及
“
远观
”
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
?
这样一
种关系能够作用于哪些方面
?
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对自然进行或
“
远
”
或
“
近
”
的感知和体验
?
我们应如何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
?
通过思考
背后的原因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,可以让立意更深刻。
三、求同存异,取舍得当审题
对于涉及多方面、多角度的材料, 考生可以采取求同存异的方法
审题。如
2015
年福建卷 高考作文题:
1.
地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便也成了路
;
2.
有时,走错路 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。如果没有走错路,就不
会发现新的路
;
3.
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,只有不敢走的人。
这道题可以谈
“< /p>
很多路都是从零开始的,人要敢于创新,勇于实
践
”
,可以谈
“
走错路不要紧,也许走的路真错了,但是人生积累了经
验,也为别人提供了借鉴
”
,还可以谈
“
认准目标,一定要有坚定的信
念、必胜的信心,要勇于开拓
”< /p>
。若考生用求同存异的方法思考,可
以综合上述几点去理解这三句话的内涵
,
并借题发挥加以阐述,
由此
可以得出
“
认准目标,大胆创新,即使暂时的失败也能提供经验和借
鉴
”
这一的立意。
四、追溯因果,善于挖掘审题
任何事物的产生、变化和发展,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。审题
时,考生可以从材料的结果找出原因,最终得出材料的中心。对于存
在因果关联
的材料,考生宜从原因进行分析。如
2015
年重庆卷高考
作文题:
一个 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司机等一等他妈妈,过了一分钟,孩
子妈妈还没到,
车上乘客开始埋怨,
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时间。
这时,
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,所有人都沉默了。
世界上的事情有果必有因,考生审读本则材料就可采用由果溯 因
的方法。材料中,刚上车的小男孩为什么让司机等他妈妈呢
?
因为母
亲腿有残疾,行走不方便。
抓住了这个点,考生对该则材料 的审读角
度就明晰了。从孩子的请求等待中,我们读出了浓浓的母子情,体现
了孩子对长辈的呵护和关心,
这与我们提出的
“
尊老 爱幼
”
价值观是切
合的。另外,司机和乘客从开始的抱怨
到最后的沉默,这里蕴含了众
人思想情感的变化,蕴含了众人对弱势群体的怜悯、同情、
尊重与包
容,也蕴含了普通人的温暖情怀。
五、多向思维,发散展开审题
同一则材料,
我们 可以得出许多的感悟,
这就叫作
“
横看成岭侧成
< br>峰
”
。
一则材料中可能有多个人物,
那么我 们从这些人物的角度出发,
是寻找审题立论角度的主要方法之一。
如
2015
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:
乡间有谚语,
“
丝瓜藤,肉豆 须,分不清。
”
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
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
在一起,是很难分开的。
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,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
些纠结错综的茎
叶都扯断了。
父 亲看了好笑,就说:
“
种它们是挑来吃的,不是用来分辨的呀
!< /p>
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,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
”
针对这则材料,考生可能会用多角 度分析的方法来审题。比如从
父亲的角度,
考生可以肯定父亲的生活经验 ,
也可以否定父亲的实用
主义
;
从儿子的 角度,考生可以肯定儿子的探究精神,也可以建议儿
子向父亲学习等。
这 则材料作文可写的立意角度非常宽泛,
考生可以
通过开放式思维进行个性
化写作。
高中语文记叙文的写作方法
1
、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、时间
;
要把事情的经过、因果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