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
写作
学习抒情
教案
教学目标(知识与能力;过程与方法;情感态度与价值观)
1
、理解抒情方式及作用。
2
、学会借景抒情的写法,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。
3
、
通过阅读、
交流、
展示让 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自我,
热爱生活,
抒发真情。
4
、学会理性的思考,真实抒情。
教学重点、难点:
1
、理解抒情方式及作用。
2
、学会借景抒情
的写法,作文能做到情景交融。
教学方法:自主、合作、探究,练习法
教学时间:
2
课时
教学过程:
一、
导入
赏析下面两个片段。
片段一:我能感觉到妈妈
并没有出去,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。
我微微睁开眼,妈妈果然站在那里,手里抱着毛毯
,眼睛静静地看
着我,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!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加上都不
为过。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一篇文章,说所有的母亲都喜欢在孩
子睡
觉时端详他们……
?
片段二
:
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 有出去,她好
像站在了我的床前。我微微睁开眼,妈妈果然站在那里,手里抱着
毛毯,眼睛静静地看着我,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!那是第一缕晨曦
对娇花
的抚弄,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,那是夏日晚霞对
嫩柳的辉映,那是月光对修竹
的依恋,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
交谈,妈妈呀,我愿在您温柔的怀里甜甜如梦
!
教师导入本课中心
片段二:之所
以比片段一好,就在于作者在叙事之外运用了一
种表达方式使文字充满情意和张力,这种
表达方式叫抒情。
二、什么是抒情
(一)、抒情,就是对主观感情的抒发和表达。表达方式除抒
情外,还有记叙、
描写、议论、说明。
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”
,我们写文 章,总要表情达意,直接或间
接地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,这就是抒情。
?
记叙中的抒情,是作者
在记叙人物或事物、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,用饱
含感情的语言,把
自己内心的情感(或喜或悲,或热爱或厌恶,或赞美或批评)抒发
和表达出来。
(二)、从情感的表达方式上讲,抒
情有
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
之分。
1
、
“我爱你,中国!”这是
直接抒情
。直接抒情比较直白、
热烈,多用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判
断句、陈述句等,同时经常会在
句中使用感叹词,如“好美啊”、“真想你呀”。直接抒
情还经常
用于作者感受最深刻、感情最强烈的地方,以精练的语言表达浓郁
的感情和强烈的感染力。
间接抒情常用方法
2
、间接抒情则比较含蓄。它往往借助于叙述、描写和 议论等手
法来抒发感情。如“蓝蓝的天空白云飘,白云下面马儿跑……”。
(1)
、有的借人抒情,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来表达。
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:“妈妈欣慰地笑了。她的眼睛亮晶
晶
地、盯着我看了很久很久。”通过对妈妈笑了、眼睛亮晶晶地、
盯着我看等行为描写,来
表现妈妈因“我”的进步而高兴、“我”
因自己的行为使妈妈欣慰而自豪的情感。
(2)
、
有的借物抒情,
在 对事物状态的描摩中抒发感情。
如:
“在
这个长满红锈的
鱼钩上,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!”
(
3
< p>)、有的借事抒情,将主观感情隐藏在对事件的记叙之中。
(
4
)、有的是借景抒情,融情于景,通过描写景物来达到抒情
的目的。
(
5
)、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 ,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几
句点睛式的议论之中,如“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。
我看见了他
一夜的工作。他是多么劳苦!”
三、什么是借景抒情
所谓的借景抒情,是指
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
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,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
式。在这其中,
情由景所背负,景为情而浸蘸,情是灵魂,景是载体。
例:那春日的杨柳是否让你油然而生依依难舍的情意,那夏日
的
荷花是否让你昂然而有蓬勃似火的热情,那秋日的雁影是否让你
骤然而起恋亲思归的幽思
,那冬日的松梅是否又让你勃然而添披荆
斩浪的勇气?
理解“借景抒情”
《春》中作者借助对江南春景的描写,抒发自己喜悦的心情。
《土地的誓言》中通过对东北景色的描写,表达出作者对故乡
的
怀念和热爱之情。
非写景为主的文章中的借景抒情
< /p>
1
、
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叶子,
散散落落的,
很不像样子…… 《爸爸的花儿落了》
2
、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。月亮出来了,冷冷的,我不禁打
了个寒颤。
《羚羊木雕》
3
、
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,暮色开始四 合。在一片寂静中,我
伏在岩石上,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,不能动弹。
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
4
、天气那么暖和,那么晴朗!
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;
《最后一课》
借景抒情的作用:
烘托人物
的心情;渲染气氛;交代背景;为下文作铺垫,推动
情节发展;深化作品主题。
四、怎样写好借景抒情的文章?
(一)
、仔细观察、抓住景物的特征
< br>仔细观察才容易抓住特征进行描述。世上景物都有它自己的特
点,正是这些特点决
定了事物之间的区别,如果离开了这些特点,
我们就无法把某一特定的景物逼真地描写出
来
,
必须对所写的景物
有细致的观察和
感受,
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,
为抒情打好基础,
做好
依托。
例文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节选
< p>
不必说碧绿的菜畦,光滑的石井栏,高大的皂荚树,紫红的桑
葚;也不必说
鸣蝉在树叶里长吟,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,轻捷的
叫天子(云雀)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
霄里去了。单是周围的短短的
泥墙根一带,就有无限趣味。油蛉在这里低唱,蟋蟀们在这
里弹琴。
翻开断砖来,有时会遇见蜈蚣;还有斑蝥,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
梁,便会‘啪’的一声,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。何首乌藤和木莲藤
缠络着,木
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,何首乌有臃肿的根。有人说,何
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,吃了便可以
成仙,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,牵
连不断地拔起来,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,却从来没有见过
有一块根
像人样。如果不怕刺,还可以摘到覆盆子,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,
又酸又甜,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。
(二)
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
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:有时按空间顺序:或定点环顾,
或边走边看;有时按时间
顺序:或从早到晚,或从春到夏;有时用
逻辑顺序。描写时也应该“顺其自然”
。
例如:
每当早晨,
透明的露水闪耀着
......
秋天的明丽。
中午,群峰披上金甲,阳光在水面上跳跃,长江也变得热烈了,
像一条金鳞巨蟒,翻滚着,呼啸着,奔腾
......
热烈的气 息。
下午,太阳还没有落,
.......
< p>明亮的带子。
很明显的写作顺序:时间顺序。
(三)
、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
1
:用拟人的手法
《济南的冬天》一文中“水也不忍得冻上,……”把冬天的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