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
中华传统礼仪与人文素养
【摘要】分析了传统礼仪 的道德追求和当前礼仪修养缺失的原
因,论证了传统礼仪教育的实践对人文素养的重要影
响。通过厘清
国人对传统礼仪的偏见,说明了人们应该具有的对待传统礼仪的温
情和敬意。
【关键词】传统礼仪;人文素养;道德追求
中图分类号:
c91
文献标识码:
a
文章编号:
1006-0278
(
2014
)
06-013-02
一、
“
礼
”
的内涵
“
礼
”
是在远古时候就开始了, 我们的远古祖先出于对天地鬼神
的敬畏、为祈祷风调雨顺、希望天地神仙福佑、祖先显灵
而举行的
一种仪式。慢慢地增加了一些交往中表示恭敬的动作、明确血缘关
系的婚嫁规矩以及区别部族内部尊卑等级的行为规范。在周朝时才
第一次形成
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制度
—
《周礼》。相传它由周公制
订
。由此奠定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基础。春秋时期孔子编订的《仪
礼》,详细记录战国以前贵
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,如冠、婚、丧、
祭、乡、射、朝、聘等各种礼节仪式。汉朝时戴
圣整理编撰的《礼
记》问世,大部分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、三传弟子所记,内容庞杂,<
/p>
上至王室之制,下至民间之俗,无不涉及。盛唐时期,《礼记》由
“
记
”
上升为
“
经
”
,成为
“
礼经
”
三书之一(另外 两本为《周礼》和
《仪礼》)。这
“
三礼
”
所包括的伦理秩序、人际交往、国家典制、
统治秩序等各种礼制的总和
,也就是中华礼仪的全部内容。
中华传统礼仪在肇始之际,就注重内在的德
—
道德品质。《礼
记》上说:
“
德辉动于内,理发诸外
”
,只有在内心树立了光明的德
性,你的行为就自然合于礼!离开了德性,形式做得再好,
也不能
叫礼!有一个历史故事,讲春秋时期鲁昭公率领外交使团去晋国访
问,整个外交活动中繁琐的礼节鲁昭公都做得中规中矩,没有丝毫
差错,这是很
难做到的。晋侯很佩服。他的一个大臣却认为鲁昭公
不懂礼,认为他做的只是仪、不是礼
。因为他作为一国之君,与大
国结盟偷奸耍滑,与小国相处又总想欺负人家,国家的政策
又非常
混乱。这样的人,不信不惠,怎幺能算懂礼呢?
二、中华礼仪的道德追求的具体表现
(一)中华礼仪的核心是
“
仁
”
(二)中华礼仪的本质在 于
“
敬
”
礼仪的根本在于主体发自内心的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。《礼记》
上说:
“
礼者,殊事合敬者也
”
。不同情 况、不同事情,都要按礼的
要求来实行。实际上,所有的礼仪要求之目的为的是敬人。<
/p>
“
恭俭庄
敬,礼教也。
”
它 要求人们行为文雅、举止有度。而且,敬人者,人
恒敬之。如果没有内心的敬意,表面上
排场再大,做得再好,都是
没用的虚礼。
(三)中华礼仪的目标在于
“
和
”
三、现代人文素养低的原因分析
中华礼仪符合人类最普遍的道德情感而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。
< br>简单讲,礼就是人与人及人与天地万物间的最合理的关系。因为我
国古代社会对礼
仪的学习和重视,所以才有了
“
礼仪之邦
”
的称号 ;
因为人们之间的仁爱、谅解、关怀、宽忍,也才有了
“
君子之国
”
的
美誉。但为什幺现在我国的国民素质、社会
风气广为大众诟病?
(一)缺乏敬畏
不管是对大自然还是对他人,都要有必要的敬畏心理。只有当
你敬天畏果,你才会
因为害怕遭
“
天谴
”
而尊敬大自然、善待大自然,
你才不会肆无忌惮地践踏环境,滥杀乱砍,这样就会少一些森林植
被遭破坏,大地荒漠化的危险;只有当你相信万物皆有灵,你才会
尊重生命、珍惜生命
,你才不会残忍对待,昧着良心做事;只有当
你相信祖宗有灵,不可愧对,你才会增一些
人类善良的天性,你才
不会为所欲为;只有当你自卑尊人时,你才会人际关系和谐,才不
会像蛮荒之际走来的野蛮人。现在很多人过分强调自我,不懂敬畏,
无知亦无畏。这种无知亦无畏的心理是社会风气低下的思想源头。
(二)人们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礼仪规范及训练
民国时期,虽然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等一些西方礼仪开始
< br>流行,但是学校、政府同时也是学习、宣传传统礼仪的,这种做法
直到目前在台湾
还在继续。这也使得台湾人的素质相比我们好很多。
我们在一九四九年以后,传统礼仪的
学习基本终止了。尽管从小学
到大学,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思想教育,大多数时候、大多数
人都知
道要在社会中表现出礼貌教养,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,但是不知该
如何表现。就像《礼记》上说的:
“
无礼,则手足无所措,耳目无所
知,进退揖让无所制。
”
以前不久在香港发生的
“
童子尿
”
事件(一名
3
岁左右的内地女童在香港街头拉尿,其父与香港拍照青年冲突,该
事件在网上引发内地
人与香港人的骂战)为例,以我们的眼光来看,
这种随地小便的事情不足为奇,随地小便
、随地吐痰、乱丢垃圾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