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
学会在记叙中穿插议论
议论,就是直接说理,对人物或
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,对问题发表见
解、主张,用以说服他人。它是作者对人物、事
物深刻认识的真知灼见,是真
情实感的自然流露,是和叙述、描写、抒情、说明并列的基
本表达方式。
1
、为什么要在记叙中穿插议论?
一般来讲,记叙中的议论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:第一,表达作者的观点;
第二,抒发
作者的情感;第三,表现人物形象;第四,深化文章的主题;第五,
严密文章的结构;第
六,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。
记叙文中进行适当议论,有些学生感到它
棘手神秘,生硬突兀,文气不畅。其实,揭
开它的面纱,掌握它的写作规律,那对提升记
叙文的思想深度有重大的影响。我觉得关键
是理清两个问题:①
议什么, ②
如何议。议什么呢?或对人物作出评价,或议事情的得失、
或议经历的
意义、
或议品质上的影响,
或议认识上的收获,
或议感情上的看法 。
如何议呢?
(
1
)画龙点睛法
指在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,用言简意赅的议论或抒情 直接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的写作方
法。
冯骥才先生在《珍珠鸟》一文中就为我们做了这样的 示范。作者用大量笔墨写
“
我
”
与珍
珠鸟间的友好相处,文末一句
“
信赖,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
”
,一语惊人,顿显生机,让文
章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。
再如鲁迅先生的《阿长与 〈山海经〉
》中写了阿长很多件事,也只在文末抒情道:
“
仁厚< /p>
黑暗的地母呵,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!
”
语虽简而情甚 浓,堪称画龙点睛的典范。
运用画龙点睛法应注意,议论或抒情要言简意赅,切中要害。
(
2
)首尾呼应法
指在记叙中穿插的议论或抒情,在文首和文末以相同 或相近的内容出现,形成首尾呼
应。
如朱自清先生的《背影》就是这种写法的代表:
文首: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,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。
文末:我读到此处,在晶莹的泪光 中,又看见那肥胖的、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。
唉!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!
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,在文章前后反复强化,让人动容。
运用首尾呼应法,文首和文末的语句可以相同,也可 以不同,但意思要相近,要扣紧
主题。
(
3
)叙议(抒)结合法
指以叙为主,边叙述边议论(或边抒情)的写作方法 。记叙和议论、抒情可以形成很
好的互补,共同为文章的中心主旨服务。
例如茅盾先生的《白杨礼赞》
,作者每描写一次白杨树后就自然抒情:
那就是白杨树,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,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!
这就是白杨树,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,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。
让那些看不起民众、贱视民众、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 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(那也是直
挺秀颀的)
,去鄙视这极常见、极易生长 的白杨树吧,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!
记叙描写和抒情之间结合得非常完美,突出了白杨树朴素、高贵而伟大的品质。
叙议(抒)结合法,强调记叙描写 为主,而议论抒情为辅,后者要与前者紧密贴合。
(
4
)妙用过渡法
指在记叙描写中用议论或抒情来完成文章前后部分过渡的写作方法。
做了再说,做了不说,这仅是闻一 多先生的一个方面,
——
作为学者的方面。
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,
——
作为革命家的方面。
这个方面,情况就迥乎不同,而且一反既往了。
这是我们学过的《闻一多先生的说 和做》中的文字。作者用了三个简洁的议论句完成
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到作为革命家的闻
一多的过渡。
运用过渡时,不要拘泥于句式,只要自然顺畅,议论句或抒情句都可以。
(
5
)线索安排法
指将议论句或抒情句当作文章的线索,在记叙和描写 中穿插使用的一种写作方法,它
能让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严谨,表达方式的运用更加合理
规范,文章的中心更加鲜明突出。
例如满分作文《承受是一笔财富》以议论句
“
承受是一种涵养,一 种处变不惊、处乱不
慌的气度和坦荡
”
为文章线索,将前 后的材料串联起来,使得行文思路清晰,整篇文章浑然
一体。
(
6
)渲染气氛法
指在文章具体的叙述和描写后,用议论或抒情来刻意 渲染某种气氛的一种写作手法。
例如课文《最后一课》
:
作者写到
“
看到韩麦 尔先生坐在椅子里,一动也不动
……”
时,便议论道:
“
只要想想,
40
年来,
他一直在这里
……
可怜的人啊,
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,
叫他怎么不伤心呢?
……
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。
”
这段议论渲染出浓烈的悲情气氛,表现出小弗朗士对
老师告别家园时依依不舍心情的理
解与同情,深化了小说的主题。
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注意事项
4.
(
1
)记叙和描写要具体生动
记叙和描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,只有把所叙之事写 得具体生动、所写之人写得立体
丰满,议论和抒情才会水到渠成。
(
2
)议论和抒情要贴切自然
记叙文中的议论与抒情都是建立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 上的,因此议论和抒情一定要能
紧扣住叙述与描写,力求贴切自然,水到渠成。切不可突
兀生硬,更不能空喊口号,乱发
议论或无病呻吟。
(
3
)议论和抒情要精练、精当
记叙中的议论与抒情,是叙述与描写的总结与升华, 应是
“
点睛之笔
”
,能一语破的,可
启迪读者,可引起共鸣。因此,议论和抒情要言简意赅,恰如其分,话不在多而在精。切
忌长篇大论或肆意抒情,以至喧宾夺主。
3
、记叙文中的议论形式,主要有三种:
1
)是先议后叙。这种形式指文章一开头,先就某个人物或事物提出问题,
< p>或者发表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评价,然后引出正文。采取发表议论的方法开头的
文章,都属于这一形式。先发表议论,可以使文章开篇入题,简洁明快。
2
)是夹叙夹议。这种形式指文章各段落一边记叙、一边议论,记叙与议论
< br>密切结合,贯穿始终。夹叙夹议的文章,议论与记叙相互补充,相得益彰,不
仅可
以增强文章的条理性,而且能使文章逐层深化,增强文章的说理性。
3
)
是先叙后议。
这种形式指文章先集中笔墨,
对人 物或事物进行详细记叙,
然后再发表议论。先叙后议的文章,议论是对记叙对象或内容的
进一步阐述,
是直接表达作者的评价、感情。因此它会起到“画龙点睛”的作用,揭示、
深
化文章的主题。其笔法是在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层次之中安排议论的内容。
(二)学会在记叙中穿插抒情
抒情: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在作文中的抒发和倾注。
在记叙中抒情,就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、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,用饱
含感情的语言,把自己内心的情感(或喜或悲,或热爱或厌恶,或赞美或批评)
抒发和表
达出来。
1
、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:
(
1
)间接抒情。这种抒情形式就是借助其它表达方式( 如叙述、描写、议
论等)抒发感情。
(
2
)
直接抒情。
这种抒情形式就是作者随着文章情节的发 展,
事物的变化,
感情达到高潮,间接抒情已不能满足表达需要时,便直
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
感情抒发、倾吐出来。这又叫做“直抒胸臆”。
2
、怎样才能使抒情真实感人?
一切作品要写得好,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歌唱出来的。怎样才能使
情感表达得真
挚、自然、感人?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:
1
)寓抒情于叙述之中。
如,
抒发的是上大学的儿子和妈妈离别时母子间的依依深情。“妈妈的一
举一动是如此的轻柔
缓慢,把儿子的全部衣服一件件展开,轻轻抚平,再整整
齐齐地叠好,然后小心地放入衣
箱内。她就这样默默地、细心地抚摩着、折叠
着、整理着,仿佛要把自己对儿子的一片爱
心、一缕深情储蓄在这衣服里。”
表面写的是妈妈的动作,实际上字里行间跳动的是一颗
爱心!
2
)寓抒情于描写之中
所谓“寓抒情于描写之中”,就是说要把自己对自然景物的喜、怒、哀、
乐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。做到景中有情,情中有景,情景交融。
练习与指导:比较下面的文字,并说说它们的优劣:
< br>[
甲
]
春天到了,山上的小草发出了绿芽,河水已经解冻, 哗哗地流着,燕
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,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。面对此情此景,我的
心都
“醉”了,啊!家乡,你是多么可爱呀!
[
乙
]
春天到了,山坡上的小草冒出了嫩绿的新芽,河水欢快地流 着,一只
只燕子从河面上掠过,清澈的河水映照出它们轻盈灵活的身影。朋友,假如你<
/p>
漫步在这山前,你一定会流连忘返;假如你喝上一捧这清凉的河水,你一定会
感到无比的甘甜。
3
)寓抒情于议论之中
在记叙
文当中,为了把自己对所记叙的事物的认识、感受表达清楚,常常
要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
。
如:“蚕儿吐出的又细又软的丝,把自己裹了一层又一层,结成椭圆
形的
茧,它就在里面吐啊,吐啊??直到最后。啊!春蚕,你就是这样结束了你短
暂的一生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