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键词不能为空

当前您在: 作文首页 > 高中作文 >

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百度文库

作者:高考题库网
来源:https://bjmy2z.cn/zuowen
2021-01-10 11:32
tags:高中想象作文

关于初三的作文-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

2021年1月10日发(作者:彭耜)




一、高中诗歌鉴赏试题
1.阅读下面这首古诗,完成各题。

从 军 行

[隋]明余庆


三边烽乱惊,十万且横行。

风卷常山阵

, 笳

喧细柳营。

剑花寒不落,弓月晓逾明。

会取淮南地,持作朔方城



[注]①明余庆(约公元588年前 后在世)字不详,平原鬲人,明克让之子。生卒年均不
祥,约陈末隋初间在世。②常山阵:兵法上将首尾 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。
③笳:胡笳军乐,隋军中也用,主要用来助攻,提振士气。④朔方 城:汉武帝时,汉军
曾攻占淮南一带,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。

(1)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 首联写边庭紧急,烽火四起,敌人来势汹汹,十万隋军奔赴边疆,浩浩荡荡,威武雄
壮。

B. 颔联写隋军摆出“常山阵”,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,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。

C.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,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、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
神。

D. 尾联巧用典故,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,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
城。

(2)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?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。

【答案】 (1)B

(2)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、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。从 “十万
且横行”“风卷常山阵”“笳喧细柳营”“剑花寒不落”等描写,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。②
尾联用典抒情,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。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
样,取胜 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“朔方之城”。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,表现了作为大一统
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“ 大国之气”“强国之音”。

【解析】【分析】(1)B项,“打败来犯之敌”“ 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”错。颔联描述的
是隋军同仇敌忾,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,悲壮雄浑的胡笳 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
乐一样响起。故选B项。

(2)诗歌注释说“朔方城: 汉武帝时,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,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
城。“会取淮南地,持作朔方城”,这就暗 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,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
攻取淮南一样,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“朔方之城 ”, 表现隋军军容强盛、军纪严明
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。从“十万且横行”“风卷 常山阵”“笳喧细柳营”“剑
花寒不落”等描写,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。

故答案为:⑴B;

⑵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、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 的壮志豪情。从“十万且
横行”“风卷常山阵”“笳喧细柳营”“剑花寒不落”等描写,可见其雄浑气势 和战斗精神。②尾


联用典抒情,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。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 军攻取淮南一样,
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“朔方之城”。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,表现了作为大一统 帝国
隋朝的边塞诗的“大国之气”“强国之音”。

【点评】(1)本题考查对 诗歌内容、重要字词含义作用、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
力。解答此类题,要通读诗歌,整体把握诗 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,在此基础上,回归诗
歌,寻找答题点;最后精读相关诗句,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 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,或者
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。

(2)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。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,然后分析
诗歌营造的意境 ,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。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。


2.阅读下面这首清诗,完成下面小题。

早发五连驿忆弟

曾国藩

朝朝整驾趁星光,细想吾生有底忙。

疲马可怜孤月照,晨鸡一破万山苍。

曰归曰归岁云暮,有弟有弟天一方。

大壑高崖风力劲,何当吹我送君旁。

(1)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,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 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“早发”二字,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,凌晨出发,天天如
此 ,劳碌疲惫,确是苦不堪言。

B. 第四句写万山环绕让诗人感到路途的艰辛,鸡鸣破晓反衬 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,一“苍”
字又增添一份悲苦苍凉之意。

C. 尾联大壑、高崖 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,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,彰显自己
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。< br>
D. 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其中,对思念之情、宦路之苦反复咏叹,感情真挚,格调苍< br>凉,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。

(2)本诗颈联“曰归曰归岁云暮,有弟有弟天一方”广受后世称道,请分析其艺术手法。

【答案】 (1)C

(2)①反复,“曰归”“有弟”反复连用。下句中 兄弟天各一方,无从团圆,诗人只能在旅途
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。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, 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。②直
抒胸臆,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。故园之思、手足之情真挚充 沛。

【解析】【分析】(1)C项,“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”,说法 错误。纵观
全诗,本诗是曾国藩通过“早发”二字,来表达奔波中的劳苦,对家中弟弟的思念之情、以< br>及自己宦路之苦的感叹。诗歌通过“岁云暮”“天一方”这些时间、地点的词语,写出了自己
“曰 归”的无望;“何当吹我送君旁”,再次喟叹与弟弟团聚的渺茫,所以,“彰显自己能够回
到弟弟身边的 坚定信念”,说法错误。故选C。

(2)曾国藩用“曰归曰归岁云暮,有弟有弟天一方”, 表达了自己在早行途中的喟叹,“曰
归”“有弟”反复连用,用反复手法表达兄弟天各一方,无从团圆, 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
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。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,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。另外 ,作者把


这种思念家中亲人,想回家团圆的情愫直接表达出来,“曰归”“有弟”,直抒 胸臆,作者表
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。故园之思、手足之情真挚充沛。

故答案为:⑴C;

⑵①反复,“曰归”“有弟”反复连用。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, 无从团圆,诗人只能在旅途的
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。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,又给人一唱三叹 之感。②直抒
胸臆,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。故园之思、手足之情真挚充沛。

【点评】(1)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、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。解
答此 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,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。在理解每一个选
项时,要仔细分析选 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,对诗歌的内容、情感、主题、意象、意境等
进行分析概括。

(2)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。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,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
诗中最富有表现 力的句子。答题时,先要释句,然后指明手法,最后分析表达效果;分析
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 ,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。


3.阅读下面这首诗,完成下列小题

古意

[唐]李颀

男儿事长征,少小幽燕客。赌胜马蹄下,由来轻七尺。

杀人莫敢前,须如蝟毛



。黄云陇底白云飞,未得报恩不得归。

辽东小妇年十五,惯弹琵琶解歌舞。今为羌笛出塞声,使我三军泪如雨。

注:①蝟毛,即猬毛,比喻胡须稠密。②磔,zhé,张开。

(1)“事长征”的意思是________,交代了“男儿”________的身份。

(2)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“男儿”形象,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。

【答案】 (1)从事远征;边疆从军的“勇士”(或军人,将军)

(2)①外貌描 写,“须如蚜毛磔”,须发又短又多又硬,显出“男儿”勇猛刚烈的气概;②
心理描写,“赌胜马蹄下, 由来轻七尺”,尽显刚勇犷悍的男儿本色;③环境渲染,“黄云
陇底白云飞”。雄伟葬苍的塞上风沙,烘 托出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的形象;④人物衬托,
“使我三军泪如雨”,一曲出塞声,三军尽落泪,从侧面 表现了铮铮男儿亦有思乡柔情。

【解析】【分析】(1)解答该种题型时,首先通读全 诗,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、
什么人、什么事,抒发了哪些情感。“男儿事长征”,意思是,男子 汉当以国事为重,从军
远征。交代了“男儿”勇士或军人的身份。

(2)本诗刻画 了一个从军塞上猛勇粗犷的男儿形象。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
之士的幽燕一带人。他胡须又多 又硬,勇猛刚烈,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,战
场上视死如归,奋勇杀敌,令敌人畏惧。本诗塑 造男儿形象,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
相结合的手法。正面描写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“须如蚜毛磔”和 心理描写“赌胜马蹄下,由来
轻七尺”;侧面衬托主要有两种,一种是环境的渲染和烘托,“黄云陇底白 云飞”,一种是他
人的衬托,“使我三军泪如雨”,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,含蓄而精炼。结合诗句分析其 表达
效果即可。

故答案为:⑴从事远征;边疆从军的“勇士”(或军人,将军)


⑵ ①外貌描写,“须如蚜毛磔”,须发又短又多又硬,显出“男儿”勇猛刚烈的气概;②心
理描写,“赌胜 马蹄下,由来轻七尺”,尽显刚勇犷悍的男儿本色;③环境渲染,“黄云陇
底白云飞”。雄伟葬苍的塞上 风沙,烘托出志在报国的硬汉豪士的形象;④人物衬托,“使
我三军泪如雨”,一曲出塞声,三军尽落泪 ,从侧面表现了铮铮男儿亦有思乡柔情。

【点评】⑴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,涉及炼 词炼句,内容的理解,情感的把握,手
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。

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 表达技巧的能力。具体考查塑造人物的手法。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时,
主要通过人物的直接描写(语言、行 动、心理、肖像、细节、神态),以及间接烘托(环
境、情节、人物的衬托)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 形象特点。解答此题,先指出塑造人
物的手法,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。


4.阅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成各题。

短歌行赠王郎司直

杜甫

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!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。

豫章翻风白日动

, 鲸鱼跋浪沧溟开。

且脱佩剑休徘徊。西得诸侯棹锦水,欲向何门趿珠履



仲宣楼头春色深

, 青眼高歌望吾子,眼中之人吾老矣!

【 注释】①豫章:两种乔木。白日动:树大则风大,白日为之动。②珠履:缀有明珠的
鞋子。《史记·春申 君传》记载,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客皆蹑珠履。③仲宣:东汉末年诗人
王璨的字。王璨到荆州投靠刘表,作 《登楼赋》,后梁时为纪念他作《登楼赋》建了仲宣
楼。

(1)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 这首诗是诗人写来安慰劝勉友人王郎的,王郎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怀才不遇的
愤 慨,诗人劝他不要悲伤。

B. “豫章”二句运用比拟,是说豫、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, 可以动摇太阳,极力形容树
高;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苍茫大海翻腾起来,极力形容鱼大。诗人借此 极写王郎的
杰出才能。

C. 诗人劝说王郎不必拔剑斫地,徘徊起舞,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,乘船西下去见西蜀
诸侯。

D. “仲宣”句既是实写杜甫送别王郎的时间已是春末,也是暗用王璨的典故,借此期待王郎
此次西行能受到重用。

(2)周振甫先生评价此诗“一悲一喜,转变无穷”,你是否同意此观点?请结合全诗分析。

【答案】 (1)B

(2)同意。①王郎在江陵不得志,趁着酒兴,拔剑 起舞,斫地悲歌,一悲;但是诗人劝
他“莫哀”,因为他可以替王郎推荐,说“我能拔尔”,一喜。②以 “豫章翻风”、“鲸鱼跋
浪”,极尽夸饰之能事,诗人认为以王郎奇才,此去西川,必会得到蜀中大官的 赏识,又一
喜;但转到“何门”未定,“得诸侯”还是空的,又一悲。③“我能拔尔”,又“青眼”相望 ,杜
甫用钦佩的眼光对王郎寄予厚望,可喜;可是又一转“吾老矣”,不能有所作为,“我能拔


尔”只成了美好愿望,又转悲。

【解析】【分析】(1)B项,“‘豫 章’二句运用比拟”中“比拟”一说错误,“豫章翻风白日
动,鲸鱼跋浪沧溟开”意思是“船帆在风中摇 摆,鲸鱼在大海里乘浪而行”,这两句是运用比
喻手法赞誉王郎,以豫、章之树和说鲸鱼来比喻王郎的杰 出才能,说他能够担当大事,有
所作为。故选B。

(2)本题需要结合题干中前人 的评价到诗中找依据,如题干中说“一悲一喜,转变无
穷”,考生就要到诗歌中找到“悲”和“喜”的内 容,并分析二者是如何转换的。如“王郎酒酣拔
剑斫地歌莫哀”“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”,前一句中 “拔剑斫地”写出王郎的悲歌,而后一
句中,作者劝他“莫哀”,因为“我能拔尔”,这里由悲到喜;三 四句“豫章翻风白日动,鲸鱼
跋浪沧溟开”是以生动的比喻来写王郎的才华,“豫章翻风”、“鲸鱼跋浪 ”极尽夸饰之能事,
但接着作者又说“西得诸侯棹锦水,欲向何门趿珠履”,“欲”说明这“何门”还没 有定下来,这
又是由喜到悲;诗人说“我能拔尔”,别人青眼相望,这是可喜的事情,可是又一转“吾老
矣”,不能有所作为了,于是所谓“我能拔尔”只成了美好愿望,又落空了,又由喜转悲。

故答案为:⑴B;

⑵同意。①王郎在江陵不得志,趁着酒兴,拔剑起舞,斫地悲歌 ,一悲;但是诗人劝他
“莫哀”,因为他可以替王郎推荐,说“我能拔尔”,一喜。②以“豫章翻风”、 “鲸鱼跋浪”,
极尽夸饰之能事,诗人认为以王郎奇才,此去西川,必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,又一喜;
但转到“何门”未定,“得诸侯”还是空的,又一悲。③“我能拔尔”,又“青眼”相望,杜甫用
钦佩的眼光对王郎寄予厚望,可喜;可是又一转“吾老矣”,不能有所作为,“我能拔尔”只
成了美好 愿望,又转悲。

【点评】⑴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。包括词句含义的理 解、诗句内
容的把握和诗歌语言、手法的分析。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诗歌,即多方提取信息把握诗歌的情感,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要手法。同时要清楚各选项的设题角度及常见的
设错点。仔 细比对,确定正误。

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。答情感题,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 、词、句和所用意
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,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,进行综合解读 。


5.阅读下面这首诗歌,完成各题。

咏梅(其一)

高启


琼姿只合在瑶台,谁向江南处处栽?雪满山中高士卧,月明林下美人来。

寒依疏影萧萧竹,春掩残香漠漠苔。自去何郎

无好咏,东风愁寂几回开。

【注】①高启: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,“吴中四杰”之一,前人称其《梅花九首》“飘逸绝
群, 句锻字炼”。②何郎:指南朝的诗人何逊,留下过描写梅花的佳句。

(1)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 “琼姿”,谓瑰丽的姿容,通常只用于梅花,措辞虽平常,不过首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
问的手法,使得表达平中见奇。

B. ‘雪满山中高士卧,月明林下美人来’两句构成了一幅美得令人心痴的意境

C. “寒依疏影 萧萧竹,春掩残香漠漠苔”本该是“萧萧寒竹依疏影,漠漠春苔掩残香”,诗人


却把“寒 ”与“春”提炼到醒目的句首,突显梅之魂魄。次序一变,诗的境界顿异。

D. “何郎”一 句,诗人先高度赞赏何逊咏梅之作,接着告诉世人,后世只有自己才是梅花真
正的知音,作者的自负可见 一斑。

(2)诗人是如何展示梅的形象的?请结合颔联和颈联作简要分析。

【答案】 (1)A

(2)颔联:诗人以高士、美人作比喻,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 下作为背景来映衬高士、美
人,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与清秀典雅的品格与风度(或:梅的风骨与气节)。 颈联:诗人
进一步用萧萧竹来烘托梅的固守清贫;用苔掩残香表达对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。

【解析】【分析】(1)A项,“不过首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问的手法,使得表达平中见< br>奇”错误。首句是以疑问的方式起句,但又不见回答,寓答案于疑问之中,衬托出梅花的不
俗气质 和灵秀仙骨。故选A。

(2)“雪满山中高士卧”,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,不过,它们既 然是夙具仙骨,当然也
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;远离人迹的烦嚣,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,这,才是这位孤 高拔俗
的隐士的愿望。“月明林下美人来”,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,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。你须
得摒弃一切俗念,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,那时,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。颔联,诗
人以高士、美 人作比喻,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与清秀典雅的品格与风度。“寒依疏影萧萧
竹,春掩残香漠漠苔”,诗人 把“寒”与“春”提炼到醒目的句首,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“疏
影”、“残香”的梅之魂魄,而遗于句 尾的“竹”、“苔”,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。写“竹”和
“苔”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。竹和苔都是 清雅之物,和梅花互相映衬,深化了诗歌的意
境。

故答案为:⑴A

⑵颔联:诗人以高士、美人作比喻,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作为背景来映衬高士、美
人,突出了梅花 孤傲高洁与清秀典雅的品格与风度(或:梅的风骨与气节)。颈联:诗人
进一步用萧萧竹来烘托梅的固守 清贫;用苔掩残香表达对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。

【点评】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 力。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、语言、表
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,每个选项一个考点,几乎涵盖诗 歌的所有内容,注意结合全诗
进行分析,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,手法不准确,手法的解说和艺术 效果的分析不
对,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,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,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。

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:第一步:指出何
种手法 ;第二步:结合诗歌内容分析;第三步: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。


6.阅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成下面小题。

秋兴(其二)

杜甫

夔府

孤城落日斜,每依北斗望京华。

听猿实下三声泪,奉使虚随八月槎



画省

香炉违伏枕

, 山楼粉堞

隐悲笳。

请看石上藤萝月,已映洲前芦荻花。

【注】①夔府:夔州。杜甫当时流寓于此。②八月槎:晋张华《博物志》记载:传说有


一个住在海边的人,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,可达天河。槎,木筏。③画省:指
尚书省。汉代这 个衙门用胡粉涂壁,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,故名。④伏枕:指生病。
⑤山楼粉堞: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 的齿状短墙。

(1)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恰当的一项是( )

A. 首句紧承《秋兴》(其一)结句“白帝城高急暮砧”写起,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。

B.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,见出思乡之切;“每依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。

C.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,故曰“实”,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,故曰“虚”,令人悲慨。

D.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,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,不觉百感交集,怅然若有所失。

(2)这首 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,前人论之曰“身居夔府,心在京华”。
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 以分析,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。

【答案】 (1)D

(2)①第一联,由眼前的“孤城落日”,联想到“北斗京华”,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、思念故
都的情 怀;第二联,“听猿实下”与“奉使虚随”对举,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,回归梦想的
破灭;第三联,“ 画省”与“山楼”对举,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,
不胜悲慨。②这样写,虚(心 中念)实(眼前景)交织,时空交错,丰富了诗歌的内容,
开拓了诗歌的意境,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。

【解析】【分析】(1)D项,“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,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”中“想象 ”
一说错误,从诗中来看,“请看石上藤萝月,已映洲前芦荻花”意思是“你看,山石上爬满了
藤萝。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,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,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
花上面去了”, 由“请看”“已映”“洲前”等信息可知,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,所以
“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 ,不觉百感交集,怅然若有所失”的理解有误。故选D。

(2)“夔府孤城落日斜,每依北斗 望京华”,前一句写眼前之景,“孤城”“落日”营造了一种
孤寂凄凉的氛围,而在这样的氛围中,诗人 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,于是后
一句就联想到“京华”,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情 怀;“听猿实下三声泪,奉使虚随
八月槎”,前一句写眼前之景,实写诗人独坐孤城望穿孤城,望穿京华 而时局变异,世事难
料,心事微茫,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落纷纷,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 长安
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,诗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,表现出漂泊天涯、欲归不能的无
奈 ;“画省香炉违伏枕,山楼粉堞隐悲笳”,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,后一句写今日荒城的寂
寥,前一句写诗 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、违离画省香炉,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,辜负
了那份工作,伏枕有病的不幸让 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,只能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,
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,后一 句从遥想回到现实,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
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起诗人的愁绪。再看两相结合的 作用,诗人由夔府想到京
华,又由京华回到夔府,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,虚实结合,开拓 了诗歌的
意境。

故答案为:⑴D;

⑵①第一联,由眼前的“孤城 落日”,联想到“北斗京华”,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、思念故都
的情怀;第二联,“听猿实下”与“奉使 虚随”对举,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,回归梦想的破
灭;第三联,“画省”与“山楼”对举,将往昔朝中 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,不
胜悲慨。②这样写,虚(心中念)实(眼前景)交织,时空交错 ,丰富了诗歌的内容,开


拓了诗歌的意境,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。

【点评】(1)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、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。解
答此题既要对 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,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。在理解每一个选
项时,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 的每一个重点,对诗歌的内容、情感、主题、意象、意境等
进行分析概括。

(2)本 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。答题前,先通读全诗,整体理解把握诗歌
的内容,所用的表达技 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。


7.阅读下面这首宋词,完成下面小题。

满江红·和卢国华

辛弃疾

汉节东南,看驷马光华周道。 须信是七闽还有,福星来到。庭草自生心意足,榕阴不动
秋光好。问不知何处着君侯,蓬莱岛。

还自笑,人今老;空有恨,萦怀抱。记江湖十载,厌持旌纛。濩落我材无所用,易除殆
类无根潦。但欲搜好语谢新词,羞琼报。

【注释】卢国华:《丽水县志》:“卢彦德,字国华 。”时任福建提刑使。《福建通志职官
志》:“卢彦德,丽水人,绍兴二十四年进士,绍熙间任。”汉代 置绣衣使者,均衣绣持
节,捕逐盗贼。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。

(1) 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?请作简要分析

(2)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?

【答案】 (1)①白描:描写卢国华 出行时的隆重场面;②比喻: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
民带来福泽的福星;③用典: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 说中的蓬莱仙岛。

(2)①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;②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 待;③怀才不
遇、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;④对仕途的厌倦。

【解析】【分析】 (1)开篇两句“汉节东南,看驷马光华周道”,“汉节东南”是指东南方来
的汉家使节,指卢国华,“ 驷马”指四匹马拉的车子,这是描写卢国华出行时候的隆重场
面,借助场面来烘托人物形象;接着“须信 是七闽还有,福星来到”,“七闽”,福建简称
闽,因古时闽有七族(部落),故称七闽,这是把来到闽 的卢国华比作“福星”,说明能给
人们带来福泽;“问不知何处着君侯,蓬莱岛”,这是说卢国华的落脚 之处,“蓬莱岛”本是
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,这是以用典的方式来说明卢国华居住之地。考生可以围绕 这些方
面分析作答。

(2)从词题来看,这是一首和词,和的对象是卢国华,再根 据注释“时任福建提刑使”这
一身份介绍以及词上阕开篇对卢国华出行隆重场面的介绍来看,卢国华的仕 途应该是显赫
的,对此,词人流露出的是歆羡之情;从把卢国华比作闽地的福星来看,词人希望卢国华< br>能够给闽的百姓带来福泽,这里流露出的是期待之情;从下阕“还自笑,人今老;空有恨,
萦怀抱 ”这四句可以看出,词人由卢国华想到自己的仕途不顺,“空有恨”流露出怀才不遇的
悲愤;“记江湖十 载,厌持旌纛”,一个“厌”字流露出对仕途的厌倦。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
方面分析概括。

故答案为:⑴①白描: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;②比喻: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

< br>民带来福泽的福星;③用典: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。

⑵①对卢国华 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;②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;③怀才不
遇、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;④对仕 途的厌倦。

【点评】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: 第一
步:指出何种手法;第二步:结合诗歌内容分析;第三步: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。

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。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,要善于抓住带感
情色 彩的关键词语,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,即我们平时所
说的要“知人论世” 。


8.阅读诗歌,回答问题。

送严士元

刘长卿


春风倚棹阖闾城

, 水国春寒阴复晴。

细雨湿衣看不见,闲花落地听无声。

日斜江上孤帆影,草绿湖南万里情。

君去若逢相识问,青袍

今已误儒生。

芙蓉楼送辛渐

王昌龄


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

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

【注】①刘长卿,中唐诗人,官至监察御史,屡 次遭贬。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
逢,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。②阖闾城,苏州城。③青袍,贞观 四年规定,八品九品
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。④王昌龄,盛唐诗人。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。

(1)对刘长卿的《送严士元》一诗的理解和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 首联“倚”字将春天拟人化,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;“寒”字写出春寒料峭,也为 诗人
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。

B. 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,“细”得 看不见,“落地”听不到。诗中景物之柔
美,给人以惬意心情。

C. “日斜江上孤 帆影”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,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
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。
D. “草绿湖南万里情”属于远景描写,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,又蕴含了朋友< br>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。

(2)试结合刘诗的尾联“君去若逢相识问,青袍今已误儒生” 与王诗的“洛阳亲友如相问,
一片冰心在玉壶”,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。

【答案】 (1)D

(2)相同点:都遭贬谪;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;都有依依不舍之情。

不同点:①王诗借“冰心在玉壶”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,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
决心。同时 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。②刘诗用“青袍误儒生”这句
牢骚话,直接抒发自己怀 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。(在唐朝贞观年间,八九品的小


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。他 认为自己满腹才华,当这一类小官员,是很失意的,简直是在耽
误自己的前程。)

【 解析】【分析】(1)D选项“‘草绿湖南万里情’属于远景描写”错误,应该是虚景,意中
之景。故选 D。(2)由注释“刘长卿,中唐诗人,官至监察御史,屡次遭贬。刘长卿与好
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,短 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。”和“王昌龄,盛唐诗人。作此诗时诗人
被贬为江宁臣。”可知,两首诗的主人 公都遭贬谪;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;都有依
依不舍之情。“君去若逢相识问,青袍今已误儒生” 写了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,请
你转告他们,我命途多舛,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,抒发自己 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
失意情感。王诗的“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”,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 冰心玉壶
自喻,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,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,而
是蔑视谤议的自誉。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、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
告慰友人,这 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。

故答案为:⑴D;

⑵相同点:都遭贬谪;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;都有依依不舍之情。 不同点:①
王诗 借“冰心在玉壶”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,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。同时
也表现出诗人不肯 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。②刘诗用“青袍误儒生”这句牢骚话,直
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 的失意情感。(在唐朝贞观年间,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
是青色的。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,当这一类小官 员,是很失意的,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
程。)

【点评】(1)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 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、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。解
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,又要对诗歌的 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。在理解每一个选
项时,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,对诗歌的内容、情感 、主题、意象、意境等
进行分析概括。

(2)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与手法的对比鉴 赏能力。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(诗)的
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手法,表达了什么情感,然后进行对比, 找出异同。比较鉴赏这类题给
出两首或几首诗词,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,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。





9.阅读下面这首清词,完成下面小题。

满江红·秋日经信陵君祠


(清)陈维崧

席帽 聊萧,偶经过、信陵祠下。正满目、荒台败叶,东京客舍。九月惊风将落帽,半廊
细雨时飘瓦。桕初红、 偏向坏墙边,离披打。

今古事,堪悲诧;身世恨,从牵惹。倘君而尚在,定怜余也。 我讵不如毛薛

辈,君宁
甘与原尝

亚。叹侯嬴、老泪苦无多,如铅 泻。

【注】①康熙七年(1668年),陈维崧赴京求仕,未果而归,途经河南开封,凭吊信 陵
君祠,写下此词。②毛薛:战国时赵处士毛公与薛公的合称。毛公藏于博徒,薛公藏于卖


浆家。魏公子信陵君客赵,闻二人名,折节往从之游。后秦兵攻魏,二人力劝信陵君归救
魏国 ,终于大破秦军。③原尝:赵平原君和齐孟尝君合称,与魏信陵君、楚春申君合称为
“战国四君子”。< br>
(1)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 这首词写作者偶然路过信陵君祠进行凭吊,表达了作者凭吊时的感受。

B. 上片描写了秋风中信陵君祠荒凉破败的景象,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瑟的氛围。

C. 下片开头两句总领,以古今人事相通令人悲诧,引出吊古伤今的情怀。

D. 词中用典,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感慨, 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。

(2)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作者形象?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。

【答案】 (1)D

(2)词中塑造了一位失意潦倒、内心沉重、颇为自负,而又怀才不遇,渴望受到赏 识(或
得到重用)的作者形象。“席帽聊萧”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;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
者内心的无比沉重;自比毛公、薛公和侯嬴,表现出作者的自负和怀才不遇;渴望像毛
公、薛公、侯嬴 一样遇到赏识自己的人,反映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。

【解析】【分析】(1 )D项“表达了对侯嬴老年才被重用的同情”错误,应该是表达了作者
渴望像侯嬴一样得到重用的感情。 故选D。

(2)“席帽聊萧”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;“正满目、荒台败叶”写出了荒凉 破败的景象,
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比沉重;“讵不如毛薛辈,君宁甘与原尝亚。叹侯嬴”几句,自比毛< br>公、薛公和侯嬴,表现出作者的自负和怀才不遇;渴望像毛公、薛公、侯嬴一样遇到赏识
自己的人 ,反映出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。

故答案为:⑴D;

⑵词中塑 造了一位失意潦倒、内心沉重、颇为自负,而又怀才不遇,渴望受到赏识(或得
到重用)的作者形象。“ 席帽聊萧”写出作者失意潦倒的状态;荒凉破败的景象烘托出作者
内心的无比沉重;自比毛公、薛公和侯 嬴,表现出作者的自负和怀才不遇;渴望像毛公、
薛公、侯嬴一样遇到赏识自己的人,反映出作者希望得 到朝廷重用的心情。

【点评】(1)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,要在整 体感知与把握诗歌
内容大意的基础上,对诗歌的主题思想、意象及意境、表现手法、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 等
方面加以综合考虑。

(2)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。鉴赏诗歌中的人 物形象,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
塑造的人物的行为、神态、心理、性格、情感、观点、处境等内容,把握人 物形象的个性
特征。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:知人论世,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;分析人物的行为、语言、心理,把握人物特征;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;借助意象和典故,展
开联想和想 象,感知形象。


10.阅读下面这首古诗,完成各题。

从 军 行

[隋]明余庆


三边烽乱惊,十万且横行。

风卷常山阵

, 笳

喧细柳营。


剑花寒不落,弓月晓逾明。

会取淮南地,持作朔方城



[注]①明余庆(约公元588年前 后在世)字不详,平原鬲人,明克让之子。生卒年均不
祥,约陈末隋初间在世。②常山阵:兵法上将首尾 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。
③笳:胡笳军乐,隋军中也用,主要用来助攻,提振士气。④朔方 城:汉武帝时,汉军
曾攻占淮南一带,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。

(1)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 首联写边庭紧急,烽火四起,敌人来势汹汹,十万隋军奔赴边疆,浩浩荡荡,威武雄
壮。

B. 颔联写隋军摆出“常山阵”,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,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。

C.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,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、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
神。

D. 尾联巧用典故,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,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
城。

(2)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?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。

【答案】 (1)B

(2)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、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。从 “十万
且横行”“风卷常山阵”“笳喧细柳营”“剑花寒不落”等描写,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。②
尾联用典抒情,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。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
样,取胜 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“朔方之城”。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,表现了作为大一统
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“ 大国之气”“强国之音”。

【解析】【分析】(1)B项,“打败来犯之敌”“ 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”错。颔联描述的
是隋军同仇敌忾,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,悲壮雄浑的胡笳 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
乐一样响起。故选B项。

(2)诗歌注释说“朔方城: 汉武帝时,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,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
城。“会取淮南地,持作朔方城”,这就暗 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,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
攻取淮南一样,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“朔方之城 ”, 表现隋军军容强盛、军纪严明
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。从“十万且横行”“风卷 常山阵”“笳喧细柳营”“剑
花寒不落”等描写,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。

故答案为:⑴B;

⑵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、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 的壮志豪情。从“十万且
横行”“风卷常山阵”“笳喧细柳营”“剑花寒不落”等描写,可见其雄浑气势 和战斗精神。②尾
联用典抒情,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。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 ,
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“朔方之城”。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,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
隋 朝的边塞诗的“大国之气”“强国之音”。

【点评】(1)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、重要 字词含义作用、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
力。解答此类题,要通读诗歌,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 想情感,在此基础上,回归诗
歌,寻找答题点;最后精读相关诗句,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 到依据,或者
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。


(2)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。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,然后分析
诗歌营造的意境 ,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。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。


11.阅读下面这首宋词,完成各题。

木兰花慢·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


辛弃疾

汉中开汉业,问此地,是耶非?想剑指三秦

, 君王得意,一战东归。追亡事

, 今
不见;但山川满目泪沾衣。落日胡尘未断,西风塞马空肥。

一编书

是帝王师,小试去征西。更草草离筵,匆匆去路,愁满旌旗。君思我,回首
处,正江涵秋影 雁初飞。安得车轮四角

, 不堪带减腰围。

(注)①这首词是孝宗淳 熙八年(1181)秋天,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,为原江西路转运判
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, 有感而作此词。兴元,汉中。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
秦,即雍、塞、翟三国地。③追亡事:韩信投奔刘邦 之初不得重用,趁机逃跑,萧何知道
韩信是难得的人才,将韩信追回,并在刘邦面前力荐,韩信遂得刘邦 重用。④一编书是帝
王师:张良闲步游下邳,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,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。⑤车轮 四
角:车轮生出四角,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。

(1)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 词的开篇两句,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,既写出了刘邦开创
基 业的雄豪意气,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,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。

B. “一 编书”,用张良佐汉的故事,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;“小试”,有微讽之义,既讽
刺宋朝不重用大才 ,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,今后必能为国大用。

C.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 ,善于化用前人诗句,如“山川满目泪沾衣,富贵荣华能几时”原是唐
代李峤的诗句,但词人却能一扫消 极情绪,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。

D. 词的最后两句,以对方思念自己 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,这种抒
情方式与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的 诗句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(2)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,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。

【答案】 (1)D

(2)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,重用贤才,多 谋善战,剑指关中,开创汉朝基业的
雄豪意气;接着笔锋一转,以“追亡事,今不见”一句加以过渡;由 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
现实,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,君臣相得的盛况,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、 神州陆
沉的现状。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,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。②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
兴元,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;接着以“回首处”二句加以过渡;想象
离别之后友人 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。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,抒发
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。

【解析】【分析】(1)D项,“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 的满腹
离愁”错。“君思我,同首处,正江涵秋影雁初飞”一句,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,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,寓情于景;“安得车轮四角,不堪带减腰围”一句,从白己思念友人出发,写
留别苦情 和别后相思。故选D。

(2)上阙开篇点题,首句词人提到“汉中”,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 业的建立。他满怀报国


之志,渴望光复故土。接着“想剑指三秦”三句,词人追忆了汉初 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
业的历史往事,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,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, 洗去金军
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。然后词人笔锋一转,由“追亡事,今不见”过渡,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,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,君臣相得的盛况,又痛惜眼前山河分
裂、神州陆 沉的现状。最后抒情:“胡尘未断”和“塞马空肥”,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,又
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。 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,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。下阕先从张仲
同即将帅兴元写起,表达词人心中对友 人不舍的离愁。“更草草离筵”三句,以“更”字领
起,纵笔直抒沉恨离愁,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 境。接着以“回首处”二句加以过渡;
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。 于是“安得车轮四角”,
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写留别苦情;“不堪带减腰围”,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写别 后相思。综
上分析,本篇结构颇为紧凑,可以这样回答本题:上片只有两层意思,其问以“今不见,但< br>山川满目泪沾衣”过渡,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,君臣相得的盛况,又痛惜眼前山
河分裂 、神州陆沉的现状。这样,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,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
烈的爱国之情。下片在 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,即从张仲同写起,以“回首处”二句过
渡,接写作者的愁怀。

故答案为:⑴D;

⑵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,重用贤才,多谋善战,剑指关 中,开创汉朝基业的雄
豪意气;接着笔锋一转,以“追亡事,今不见”一句加以过渡;由历史的回顾转向 眼下的现
实,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,君臣相得的盛况,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、神州陆沉
的现状。怀古与伤今浑然一体,抒发了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。②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
元,词人心中 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;接着以“回首处”二句加以过渡;想象离
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 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。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,抒发了
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。
< br>【点评】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、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,属于综合考查题。解
答此题既 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,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。在理解每一个选
项时,要仔细分析选项中 赏析的每一个重点,对诗歌的内容、情感、主题、意象、意境等
进行分析概括。

⑵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。此类题解答,第一步:点明结构技巧的类型名称。第二
步:结合诗句内容 进行具体分析。第三步: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。这首词上
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,重用贤 才,多谋善战,剑指关中,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;
接着笔锋一转,以“追亡事,今不见”一句加以过 渡;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,既感
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,君臣相得的盛况,又痛惜眼前山河 分裂、神州陆沉的现状。
下阕先从张仲同即将帅兴元,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沉恨离愁写起;接着 以“回首
处”二句加以过渡;想象离别之后友人望雁寄情的孤独和词人对友人的相思痛苦之情。离别与相思融为一体,抒发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。


12.阅读下面这首词,完成下列小题。

辋川别业


王维


不到东山

向一年,归来才及种春田。

雨中草色绿堪柒,水上桃花红欲然。

优娄比丘经论学,伛偻丈人乡里贤。

披衣倒屣且相见,相欢语笑衡门前。

【注释】①辋川别业: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 址上营建的山庄,既富有自然之趣,又有
诗情画意,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。别业:别墅。② 东山:指辋川别业所在的
蓝田山。

(1)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 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,归时正遇春耕农忙,细数 时间点明时节,流露出归来的
急切与喜悦。

B. 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,用语秀而 不媚,于清新中别出生趣,合乎王维诗作“诗中有画”
的特色。

C. 颈联道出邻里 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,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
理的宗教倾向。

D. 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,开怀畅谈的情景,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
亲 密的人际关系。

(2)宋人胡仔《苕溪渔隐从话》有“诗以一字为工,自然颖异不凡,如灵丹 一粒,点石成
金也”的论断。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“点石成金”的效果,请指出并加以分析。

【答案】 (1)D

(2)“染”与“然”,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 ,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;以动写静,赋
予画面动态的美感,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;描绘出一 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。

【解析】【分析】(1)D项,“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 ”错,是“乡邻披衣倒屣与诗人相
见”。诗句此处用典,披衣: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。三国魏曹丕 《杂诗》之一:“展
转不能寐,披衣起彷徨。”倒屣(xǐ):急于出迎,把鞋倒穿。《三国志?魏志? 王粲传》:
“献帝西迁,粲徙长安,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。时邕才学显著,贵重朝廷,常车骑填巷,< br>宾客盈坐。闻粲在门,倒屣迎之。”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。

(2)此题是“染”与“ 然”,从内容看,写出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,桃花红得几乎要燃
烧起来;从手法看,以动写静,赋 予画面动态的美感,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;从
意境创设的角度看,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 景图。

故答案为:⑴D;

⑵“染”与“然”,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 染料,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;以动写静,赋予
画面动态的美感,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;描绘 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。

【点评】(1)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。解答此类 题,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
内容大意的基础上,对诗歌的主题思想、意象及意境、表现手法、语言以及 作者的情感等
方面加以综合考虑。

(2)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。炼字是诗 歌鉴赏的高频考点,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
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,比如动词、形容词、数词、修饰词 语、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
语等。答题时,先要解词释句,然后指明手法,最后分析表达效果;分析表达效 果时要将
词语放回到诗句中,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。翻译:没到东山已经将近一年,归来正好


赶上耕种春田。细雨涤尘草色绿可染衣,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。从事经论学的有道高
僧,年老伛偻了的超逸乡贤。披衣倒屣出来和我相见,开怀谈笑站在柴门之前。颔联两句
为传世名句,写 的是辋川春天的景色。将静态景物,写得具有强烈地动感,使本已很美的
绿草、红花,被形容得更加碧绿 ,更加红艳。这种色彩明艳的画面,反映了诗人“相欢语
笑”的喜悦心情,意境优美,清新明快。这两句 以夸张的手法写秾丽的春景,与“桃花复含
宿雨,柳绿更带朝烟”(王维《田园乐七首》)有异曲同工之 妙。


13.阅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成各题

还陕述怀


李世民

慨然抚长剑,济世岂邀名。

星旂

纷电举,日羽肃天行。

遍野屯万骑,临原驻五营。

登山麾武节,背水纵神兵。

在昔戎戈动,今来宇宙平。

[注]① 这首五言短排是唐朝创建初期,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后,回师关中时所
作。②旂(qi):古代 的一种旗帜.

(1)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 开头写诗人手抚腰间长剑不禁慨然长叹,直抒胸臆,有力地表明自己出兵平乱的原因。

B. 中间六句分别描述行军、驻营、出击三个场面,恢宏大气,令人震撼,是全诗的核心部
分。

C. 最后两句诗人回忆过去“戎戈动”,而今“宇宙平”,与首联呼应,语气显得刚毅果绝。

D.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,将议论、叙事、抒情巧妙熔为一炉;全诗构思精缜,且语言优美。

(2)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请结合文本分析。

【答案】 (1)D

(2)①诗人平定战乱后的志得意满之情。诗人刚刚经历了激烈的战斗,结束了群雄 割据
的局面,如今凯旋,充满自信。②诗人胸怀天下,治国安邦,有造福百姓的浩然正气。前
线 将士的流血牺牲,赢得统一中原局面,使百姓过上安定生活,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
民,而不是为了争名 夺利。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时事的感慨。战争是残酷无情的,必然
会有流血牺牲,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 换来今天的统一。诗人心中不无感慨。

【解析】【分析】(1)D项,“全诗构思精缜 ,且语言优美”分析错误,本诗语言慷慨激
昂,算不得优美。故选D。

(2)①“ 慨然抚长剑,济世岂邀名”诗人平定战乱后的志得意满之情。诗人刚刚经历了激
烈的战斗,结束了群雄割 据的局面,如今凯旋,充满自信。②“在昔戎戈动,今来宇宙平”
诗人胸怀天下,治国安邦,有造福百姓 的浩然正气。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,赢得统一中原
局面,使百姓过上安定生活,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 ,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。③“登山
麾武节,背水纵神兵”一联写战斗场面。中间短短三联六句,再现一次 规模巨大的军事行
动。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时事的感慨。战争是残酷无情的,必然会有流血牺牲,但从前 的
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。诗人心中不无感慨。


故答案为:⑴D;

⑵ ①诗人平定战乱后的志得意满之情。诗人刚 刚经历了激烈的战斗,结束了群雄割据的
局面,如今凯旋,充满自信。②诗人胸怀天下,治国安邦,有造 福百姓的浩然正气。前线
将士的流血牺牲,赢得统一中原局面,使百姓过上安定生活,这一切都是为了济 世救民,
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。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时事的感慨。战争是残酷无情的,必然会有
流血牺牲,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。诗人心中不无感慨。

【点评】(1)本题 考查对诗歌内容、重要字词含义作用、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
力。解答此类题,要通读诗歌,整体 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,在此基础上,回归诗
歌,寻找答题点;最后精读相关诗句,看所给选项的 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,或者
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。

(2)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。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,然后分析
诗歌 营造的意境,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。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。

【附诗歌赏析】

《还陕述怀》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、再到临阵战斗,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。

全诗 分三层。首联一层:“慨然抚长剑,济世岂邀名!”诗人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,结束
了群雄割据、国家四 分五裂的局面,如今凯旋班师,面对着刚刚得到统一的大好河山,想
起此前战争的艰辛,将士们的浴血奋 战,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。由于前线将士的
流血牺牲,赢得统一局面,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。这 一切都是为了“济世救民”,而不是为
了争名夺利。

中间三联为第二层,分 别描述行军、驻营、出击三个场面,是全诗核心部分。“星旌纷电
举,日羽肃天行”一联写行军场面,“ 星旌”、“日羽”,渲染队伍浩荡、旌旗簇拥,军情火
急、战报不绝;“纷电举”、“肃天行”,表现行 动迅猛,纪律严明。短短两句十字,把一支
军风严明、行动迅速、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展现在读者 眼前。“遍野屯万骑,临原驻
五营”一联写驻扎场面,千军万马,漫山遍野。“登山麾武节,背水纵神兵 ”一联则写战斗场
面,“登山”、“背水”写地形复杂;“麾武节”、“纵神兵”谓指挥灵活。“背水纵 神兵”用典,
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信乃使万人先行,出,背水陈。赵军望见而大笑。”这里作者是 以
大军事家韩信自比。中间短短三联六句,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,从列队行军到扎
营驻 兵、再到临阵战斗,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。

《还陕述怀》优秀的五言短排,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六朝遗风大异其趣。

末联为第 三层,以抒发豪情壮志作结:“在昔戎戈动,今来宇宙平。”与首联遥相呼应,
语义刚毅果绝。战争是残 酷无情的,必然会有流血牺牲,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
统一。诗人心中不无感慨。
< br>这首诗是李世民诗歌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,全诗充满浩然正气。此诗在艺术表现上,议
论、叙事、 写景、抒情熔为一炉;全诗五联十句,一气呵成,构思精缜、语言凝炼;中间
三联六句,对仗工整,音韵 铿锵,是一首优秀的五言短排。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六朝遗
风大异其趣。


14.阅读下面这首诗,完成下面小题。

达摩支曲


(唐)温庭筠

捣麝成尘香不灭,拗莲作寸丝难绝。

红泪文姬洛水春,白头苏武天山雪。

君不见无愁高纬

花漫漫,漳浦宴馀清露寒。

一旦臣僚共囚虏,欲吹羌管先汍澜



旧臣头鬓霜华早,可惜雄心醉中老。

万古春归梦不归,邺城风雨连天草。

【注】①达摩支曲:乐府舞曲名。摩,一作“磨”。又名《泛兰丛》。②无愁高纬,“无愁
天子 ”高纬。高纬,北齐后主,一位荒淫的亡国之君。③汍(wán)澜:流泪的样子。

(1)这 首诗从体裁角度看,是一首________诗,而从题材角度看则是一首________诗。

(2)本诗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缘情造境,多方烘托。请结合全诗分析烘托手法的运
用。

【答案】 (1)古风(乐府、古体诗);借古讽今(咏史怀古)

(2) ①用比兴手法烘托,麝碎香存,藕断丝连,烘托故国之思。②用典故烘托,用蔡文
姬和苏武的典故,烘托 爱国热情。③用景物烘托,用“邺城”衰败的景象,烘托对高纬亡国
而老臣终抱亡国之恨的感叹。全诗层 层渲染,借古讽今,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。

【解析】【分析】(1)古代诗歌就体 裁来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(古风),本诗不符合
近体诗特点,所以是古体诗。诗人在这首诗中,颂扬 了蔡文姬、苏武二人的爱国热情,斤
责了“无愁天子”高纬的误国行径,对有雄心报国的北齐老臣终抱亡 国之恨表示叹惋,暗示
忧劳兴国、逸豫亡身的道理,万古皆然,对晚唐统治者敲起警钟。咏史怀古,借古 讽今。

(2)本诗的主旨在于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,而歌咏此事的诗句却只有六句,下 余六
句,开头四句和结尾二句都是为渲染亡国之恨而层层烘托:先以麝碎香存、藕断丝连的比
兴 ,写相思的久远;再用蔡文姬、苏武羁留匈奴的典故,写故国之思的痛切,表达爱国之
情;而在叙述北齐 亡国的血泪遗事之后,更越世代而下,以“邺城风雨连天草”的衰败景
象,抒写后人的叹惋感伤。这样反 复地烘托渲染,从时间、空间、情思各方面扩展意境,
大大丰富了诗的形象,增强了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 。

故答案为:⑴古风(乐府、古体诗) ;借古讽今(咏史怀古)

⑵ ①用比兴手法烘托,麝碎香存,藕断丝连,烘托故国之思。②用典故烘托,用蔡文姬
和苏武的典故,烘托 爱国热情。③用景物烘托,用“邺城”衰败的景象,烘托对高纬亡国而
老臣终抱亡国之恨的感叹。全诗层 层渲染,借古讽今,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。

【点评】(1)本题考查诗歌的文学常识,注意平时积累,并结合诗歌做出正确分析

(2)本题考核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,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,答题时先
概括诗句的内容 ,然后描述景物,概括景物特征,再分析情感,分析情感注意照顾全诗的
内容。在诗词鉴赏里,表达技巧 往往就是表现手法、艺术手法。表达技巧包括:修辞手
法:比喻、拟人、夸张、对偶、衬托、借代、对比 。


15.阅读下面宋词,完成下面小题。

洞仙歌

赵鼎


空山雨过,月色浮新酿。把盏无人共心赏。漫悲吟, 独自拈断霜须。还就寝,秋入孤衾渐
爽。

可怜窗外竹,不怕西风,一夜潇潇弄疏响。奈此九回肠

, 万斛清愁,人何处、逖如天
样。纵陇水秦云

阻归音,便不许时闲,梦中寻访?

【注释】①起鼎:南宋抗战名臣,遭秦桧谗言被貶,后绝食 而死。此词就是他谪居时所
作。②九回肠:喻愁极多。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是以肠一 曰而九回。” ③陇水秦云:
“陇水”和“秦云”本指陇头之水和秦岭之云这些环绕故都长安的山川云雾,词人在这里用 来
暗指那些昏庸无能的朝 中奸佞。

(1)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 上片集中写了独酌、悲吟、孤卧三个生活细节,表明作者 处境的艰难,愁怀的激烈,以
及时光难度的悲吟。

B. “空山雨过,月色浮新酿。把盏无人共心赏”词人以乐景衬哀情,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此地
孤苦伶仃的苦 闷之情。

C. “可怜窗外竹”三句,既是景语,更是情语。从“可怜”、“不怕”、“弄”等用语看来,词人含
蓄地赞 颂了竹子耐严寒的品质,以寄托诗人的情操。

D. 上片以行动描写为主,下片先是心理描写,后是景物描写,深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不畏
艰险,渴望回 归故土,一心报国的满腔忠贞之情。

(2)请对这首词中运用的最突出的手法“赋”作简要分析。

【答案】 (1)D

(2)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,独饮无绪,悲吟断须,孤衾独卧,一直写到夜阑不寐,
闻风 吹竹,一怀愁绪,梦寻旧乡。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,真实
感人。②描写细腻有 层次,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,下片先是景物描写,后是心理描
写, 描写层层深入,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。如月色、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
良 辰美景,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,以“万斛清愁”形容愁恨之多,以“邈如天样” 以形
容朝廷之远,以“陇水秦云”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。

【解析】【分析 】(1)D项,“下片先是心理描写,后是景物描写”错,应是先景物描写,
后心理描写。故选D。
(2)全词基本上采用了铺叙的手法,不以剪裁工巧取胜,而以描写深刻细腻见长,按时
间顺序叙述,以行动、心理描写推进,精细、鲜明、轻巧,含而不露。上片重点写了三个
生活细节—— 独酌、悲吟、孤卧。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,共同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、愁
怀的激烈,以及日子的难以打 发的感情。下片集中描写他独卧孤衾中的所闻和所感,并且
向更深的心理层次开掘。“可怜窗外竹”三句 ,既是景语,更是情语,而且是整片意脉的枢
纽。窗外的竹子整夜被西风吹得飒飒作响,撩人愁思,于是 有下面“奈此九回肠”的感叹。
“九回肠”,言愁怨极多。此外亦言心中装满苦恨,致使愁肠百结,其可 最主要的就是自己
梦寐所求的人远天那边,同时也是暗诉自己被远抛闲置遥远的天这边。前面总冠以一个
“奈”字,赵鼎本人面对这些打击与迫害无可奈何,明显地流露出一种苦闷与不平。词的结
处又 从悲怆的叹息,一转而为热烈而执着的追求:这几句说的是纵然有奸邪当道阻挡我回
到朝廷,总不能不许 我到梦中去寻求归路。

故答案为:⑴B;


⑵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,独饮无绪,悲吟断须,孤衾独卧,一直写到夜阑不寐, 闻
风吹竹,一怀愁 绪,梦寻旧乡。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,真实感
人。②描写细腻有层次,上片三 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,下片先是景物描写,后是心理描
写, 描写层层深入,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。如月色、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
良 辰美景,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,以“万斛清愁”形容愁恨之多,以“邈如天样” 以形
容朝廷之远,以“陇水秦云”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。

【点评】⑴本题考查鉴 赏诗歌的能力。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,对诗歌的主题
思想、意象及意境、表现手法、语言以 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。

⑵此题考查学生对“赋”写作手法的掌握以及理解诗歌 内容的能力。赋,是与比兴并称的古
代诗歌的基本手法。赋陈,一作铺陈。铺排,是铺陈、排比的简称。 学生要掌握其内涵。
这首词中运用了手法“赋”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,独饮无绪,悲吟断须,孤衾独卧 ,一直
写到夜阑不寐,闻风吹竹,一怀愁绪,梦寻旧乡。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
的全过程,真实感人。描写细腻有层次,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,下片先是景物描
写,后是心理描写 ,描写层层深入,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。如月色、悲吟反
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,以拈断 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,以“万斛清愁”形容愁恨之多,以
“邈如天样”以形容朝廷之远,以“陇水秦云” 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。


16.阅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成下面小题。

咏怀(其四)


白居易

自从委顺任浮沉,渐觉年多功用深。

面上灭除忧喜色,胸中消尽是非心。

妻儿不问唯耽酒,冠盖皆慵只抱琴。

长笑灵均不知命,江蓠丛畔苦悲吟。

【注释】①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。

(1)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A. 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,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。

B. 颔联紧承“功用深”三字,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。

C. 诗人妻儿不过问他,他只管喝酒,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。

D. 本诗语言质朴无华,平白如话,即便是运用典故,也浅显易懂不生僻。

(2)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?请简要分析。

【答案】 (1)C

(2)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,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;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
行吟泽 畔、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,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,乐天知命的旷达。
(或者:诗人大笑表面上 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、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,实则是愤激
之语,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,以及如 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。)

【解析】【分析】(1)C项,“闲适的生活状态”错误。从 首句“自从委顺任浮沉”可知作者
宦海沉浮,仕途失意;从颈联“不问”“皆慵”可知无聊和孤寂的生活 状态。“闲适”理解错误。
故选C。


(2)“长笑灵均不知命,江 蓠丛畔苦悲吟”表层意思是,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,只在江
畔丛草间苦苦悲吟。结合注释“元和十二年 作于江州”可知这首诗作于作者被贬江州之时;
再联系颔联“灭除忧喜色”“消尽是非心”、颈联“唯耽 酒”“只抱琴”都是表面上不问世事、故作
旷达之语。据此,本句表面上否定屈原行吟泽畔,不知天命, 实则流露出自己被贬的苦闷
和仕途的失意。

故答案为:⑴C;

⑵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,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;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
吟泽畔、抱恨沉江 做法的否定,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,乐天知命的旷达。(或
者: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 贬后行吟泽畔、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,实则是愤激之
语,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,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 洁情怀。)

【点评】(1)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、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 能力。解
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,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。在理解每一个选
项时,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,对诗歌的内容、情感、主题、意象、意境等
进行分析概括 。

(2)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。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,要善于抓住
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,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,即我们平
时所说 的要“知人论世”。

安全第一手抄报-统计分析报告


核子科学之父-又是一年七夕时


有关重阳节的诗歌-嫉妒羡慕恨


暑假周记-恭恭敬敬的反义词


冬季运动会作文-我爱我爱色


享受生活中的惊喜-找规律教学反思


亲近大自然的作文-汗血宝马起源


难忘的第一次作文450字-说穿



本文更新与2021-01-10 11:32,由作者提供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bjmy2z.cn/zuowen/161315.html

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百度文库的相关文章

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百度文库随机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