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键词不能为空

当前您在: 作文首页 > 高中作文 >

我要去北京初中数学-教学简案模版及教学设计范例说课材料

作者:高考题库网
来源:https://bjmy2z.cn/zuowen
2020-12-10 21:10
tags:初中教育, 数学

-

2020年12月10日发(作者:曾昭科)


柯城初中数学组备课简案模板(试行稿)


教学目标:


这一部分主要写本课教学内容的目 标,

包括知识技能目标

(知识内容、

技能和方法等)


数学思考目标(参与观察、实验、猜想、证明、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、体会数学的基 本思想


和方法、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等)

、问题解决目标(综合运用 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


问题,增强应用意识,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等)

、情感态度目标(体验


获得成功的乐趣,体会数学的特点,养成学习 习惯等)

,可以参考教参和新课标。


注意:书写目标时 应将三维目标融合在一起书写,浙教版教材的教学目标多是知识技


能类的,备课时请予以 完善。


重点:


这一部分主要写本课知识技能方面的重点,可以参考教参。


注意:教学的重点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,所以教参是主要依据。


难点:


这一部分主要写较难达成的知识技能和 数学思考的内容,可以参考教参和本班学生学


情。


注意:教学的难点由内容和学情共同决定,所以不应一味照搬教参难点。


教学过程:


一、学习准备

< /p>


这一部分可以是新课的引例或问题情境,也可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题,还可


以是前一课的复习等内容。


注意:不同基础的班可以 有区别,基础弱的班问题情境可以简单些、直接些,基础好


的班可以融入更多的数学实际 应用性问题。


二、课本导学


采用“阅读

+

思考

< /p>

问题

+

归纳”的形式进行。每个例题的学习分为:阅读、思考、练< /p>


习、归纳四个部分进行。


这一部分主要是新课知 识内容的自主阅读和学习,

每一节课都要确保留给学生一部分阅


读和思考 时间,切忌一讲到底。


1.

“阅读

+< /p>

思考”环节主要针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,尽量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,如


阅读课本、

小组讨论、全班交流、归纳提升等。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基础选择恰当的阅读


内容,比如一段引例、一个定理、一个题的解答等等。


2.

在学生阅读课本的同时,用思考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学会阅读课本、 归纳知识。基础


弱的班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。


3.

“问题

+

归纳”环节重在帮助学生理清自主学习中困难的问题 ,归纳解题步骤、学


习的思想方法、积累学习经验等。


注意:教材中的例题的题目可以不抄写,只要标明页码和题号,例题主要重在设计思

考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。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,写出学生难理解、易混淆、易出错、

< br>易遗漏等注意点。归纳必要的步骤。揭示例题所蕴含的思想方法。


4.

练习”部分,例题和练习的选择以教材的例、习 题为主,可以根据难易程度调整呈现


顺序,

教材中的习题的题目可以不抄 写,

只要标明页码和题号,

配套习题主要写出学生容易


出 现的错误情况。


注意:课本上的练习一般要求在课内完成“课内练习”

“做一做”

“作业题

A

组”三


个部分的内容。


三、盘点收获


盘点本课的知识内容、数学思想、问题解决方法等。

< br>注意:基础好的班通常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,基础弱的班可以师生共同归纳总结。逐


渐引导学生学会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知识系统化。


四、学习检测


基础好的班级尽量安排简短的< /p>

3-5

分钟当堂检测。

检测的习题可以来源于课本作业题等,


可以在课堂最后进行。


五、作业布置


注意:根据学情,完成作业本及书本作业。对书本习题的使用,尽量遵循:课内完成

A


组题,课外及复习过程中完成

B

C

组习题,确保课本习题的完全使用。


六、课后反思


这一部分主要记录课后感觉课堂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、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、某些教学


策略的特别效果、教学重点完成的情 况、难点突破的效果、学生课后作业反映的问题等。



详见附件

1

2

3

教学设计案例



附件

1 5

1

一元一次方程


柯城教研室

刘芳

2012.06.29


【教学目标】


1

进一步认识方程及其解的概念。


2

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,会根据简单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。


3

体验用尝试、检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与方法。


【教学重点】


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贯穿 整章,因此“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”与“尝试检验法”求解


是本节教学的重点。


【教学难点】


用尝试、检验的方法解 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比较复杂,是本节教学的难点。


学习准备


1

.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?


1


3

?

(

?

2)

?

1


;

2


x

?

3

?

1


;

3


3

x

?

5

< p>
;


4


2

x

?

y

?

4


;

5


x

?

3

?

1


;

6


3

x

?

1< /p>

?

4



2

.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?



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数学模型,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。


【课本导学】


思考一


阅读并解答课本第

1 14

页“合作学习”的三个问题,思考:


1

< p>.列方程就是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,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。


1

)原价为

50

元的衣服,按< /p>

8

折销售,售价是多少元?原价若为


x

元呢?


2

)你能举例说明你对“物体在水下,水深每增加

10

米,物体承受的压力就增加< /p>


1

个大气压”这句话的理解吗?


下潜水深


增加(

)米


增加(

)米



增加

x


承受压力


增加(

)个大气压


增加(

)个大气压



增加(

)个大气压


3

)张明投进


x


个,那么“小杰投进的球的个数” 可以怎样表示?“

3

人一共投进


的球数”怎样表示?


你是怎么理解“三人平均每人投进

14

个球”这句话的?



思考二


观察你所列的方程,这些方程之间有哪些共同的特点?

请思考:


1.

你可以从哪些角度对这些方程进行观察呢?说说你的想法。




2.

具有“合作学习”中所列方程一样特点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,你能说说这


个名称中“元”和“次”的含义吗?



[

练习

]

完成课本第

115

页课内练习

1


归纳

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应抓住哪几个关键特点?




思考三


阅读课本第

114

页倒数

3

行至第

115

页正文结束,并思考下面的问题:


1.

1

)如果一个数是方程


有什么关系?


2

)如 果一个数是方程


350

?


应该是多少?


3)

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


3

m

?

2

?

1

?

m


的解,你会怎么做?< /p>



2.

对方程

< p>
2

x

?

12


?

14


的解,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边计算得到的值与

14

< p>
3


1


x

?

500< /p>


的解,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边计算得到的值


10


2

x

?

12


?< /p>

14


进行尝试求解时,你认为


x

< br>必须是整数吗?


3



x


可以取

2 1

吗?

20

呢?


x


可以取

10

或者比

10

还小的值吗?为什么?说说你的想法。



[

练习

]

完成课本第

115

页课内练习

2


归纳

1.

检 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步骤有哪些?



2.

用尝试检验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,你觉得关键的步骤有哪些?


【盘点收获】










【学习检测】


1

.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


A


x

?

1


是等式

B


x

?

1


是方程

C

)方程是等式

D

)等式是方程


2

.下列式子中,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(


A


5

x

?


1


B


a

?

b

?

8


C


12

?

5

?

7< /p>


D


5

x

?

8

?

2

x

?

9



3


3

.设某数为

x

,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求该数的方程:

< /p>


1

)某数加上

1

,再乘以

2

,得

6.

2

)某数与

7

的和的

2

倍等于

10.


3

)某数的

5

倍比某数小

3.


4

.某校初一年级

3 28

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,己有

2

辆校车可乘坐

6 4

人,还需租用

44


座的客车多少辆?


设还需租用

x

辆,则可列出方程

44

x

64

328 .


请用尝试的方法,将有关的数据填入下表,直到找到问题的解。


租用客车辆数

x


3









(1)

写出一个方程,使它的解是

2.


【作业布置】略


【课后反思】


乘车人数

44

x

64

用>、=或<填空


132

64

196








总人数


328


328


328


328


328


课堂教学总是在“预设”与“生成”间交融进行,如何 根据学情做好充分的预设,又根


据课堂生成灵活应变,这既能反映教师的专业素养,又能 展示教师的教学功底

.

反刍本课,


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方 面值得反思与改进

:


1.

忽略课堂“火花”——错失追问良机


在交流对方程的共同特征探讨的环节,

有一个同学直接说出了

“一元一 次方程”

的名称

.


【片断实录】


师:讨论好了吧

.

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所归纳的特点

.


8

:这些等式都含有未知数的,用

x

y

来表示

.


师(板书)

:嗯,

都含有未知数,

这个未知数呢,

有的地方是

x

,有的地方是

y.

还有呢?


8

:还有黑板上的所有等式都是一元一次方 程

.


师(惊喜)

:嗯,你都知道了所有的等式都是我们 今天接下来要具体研究的一元一次方


程,这位同学已经预习了呢

.

我们看,刚才这位同学归纳了:都含有未知数

.

那么请同学们看


得更仔细一点,未知数在这里具有什么特征呢?


不难看 出,笔者在这里没有很好地抓住学生的课堂即时生成资源,用一句“

嗯,……,

< br>这位同学已经预习了呢

.

”轻轻带过,

仍然拉着学生回到了 预设的轨道——“

……,请同学们


看得更仔细一点,

未知 数在这里具有什么特征呢?”

如果当时直接问她

“那么请你讲讲什么


是一元一次方程,你是如何理解的?”

,再问问其他同学“大家听懂了吗?”

“请你再说说


你是如何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?”等类似的智慧追 问,效果应该更好一些

.


2

.忽视智慧跟进——擦肩“同化”过程


学生对于方程“


3

m

?

2

?

1

?

m


”是否是一元一次方 程,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

.


【片断实录】

< p>
师:那同学们有没有觉得有困惑的地方?比如说


3

m

?

2

?

1

?

m

< p>
这个方程,你们判定它


“是”还是“不是”?觉得“是”的请举手

.


:

(绝大多数学生举手了)

.


师:还有觉得“不是”的

.

,

你认为它为什么不是呢?


13

:因为 它出现了两个


m


,所以不是一元的

.


师:和这位同学观点一致的请举手

.

好,有支持者

.

那么,还有没有其他想法的?


14

:因为一个方程中的一个字母是一样的,所以它代表一个数

.

< br>师:嗯,这位同学纠正前面同学的想法了

.

她说在同一个方程中,


m


所代表的意义是一


样的,所以只能认定为同一 个未知数

.

明白了吗?也难怪同学们

,

其实在以后 的学习中,我们


会知道含这两个未知数的项是可以合并的

.

< p>
在本环节中,对于学生思维产生的“对抗”与“质疑”,笔者采用了让学生自己辨析,


思维互相碰撞而未作更多深化就过去了

.

当时的讲与评其实可以如此改 进:

在学生评述之后,


教师对学生讲解的内容先进行比较、鉴别,然后是 分析,再做出评判

.

在分析时应让学生回


到课本概念中去 ,大家再一起看看书本概念中有哪些关键词,怎么理解

.

比如可以提问“概


念里说‘方程中含有一个未知数’,这里的‘方程中’,指的是某一边有未知数还是两边都


可以有未知数?”

,

“同一个方程中的

‘同一 个未知数’

意味着表示它的字母是怎样的?”

.


通过这样的分析来固化正确认识

,

纠正错误认识

,

建构并深化理解正确的概念含义,

以更有效


地促进概念的同化过 程

.

如此处理效果显然要好得多

.


3.

轻视问题追踪——弱化达成效果


教学中关于“一元一次方程的解”内涵的讨论过程中,跟进不到位

.


【片断实录】


师:

比如说我看 完第一句话

“使一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,

叫做一元一

< p>
次方程的解,也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根”,我就在思考了:如果一个数是方程


的解,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边计算得到的值与

14

有什么关系?


生(齐)

:相等

.


师:这个我 们刚才在表格中已经验证过了

.

那下面我还会接着思考:如果一个数是方程


2

x

?

12


?

14


3


350

?


1


x

?

500


的解,这个数代入 方程的左边计算得到的值应该是多少?


10


生(齐)

50.


师:那我还会思考:

前面两个方程都有一个特征:

方程右边是固 定的数,假如换成这个


令同学们曾经困惑过的方程

,

方程 两边都有未知数,那么这个时候要判断


m

?

0

< p>
是不是方程


的解,你会怎么去做呢?

在本环节中,

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,

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

“一 元一次方程的解”

的含义,


并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:

应用 这个概念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

.

教学中一切都很顺利,

< br>水到渠成地得到了代入法验根的注意点和关键步骤

.

反思这个环节,如果能 在前两问之后穿


插一段对话式教学,是否会更妥当:

< br>师:哦,前两个问题同学们答得又快又准确

.

那谁能说说,你是怎样理解“ 解”这个字


眼的?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吗?

-


-


-


-


-


-


-


-



本文更新与2020-12-10 21:10,由作者提供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bjmy2z.cn/zuowen/51910.html

初中数学-教学简案模版及教学设计范例说课材料的相关文章

初中数学-教学简案模版及教学设计范例说课材料随机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