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方法
“学教并重”的教学设计
包括从教学目标分析到课堂管理与帮助
设计等七个要素。
一、教学目标分析
在实际分析中,对教学目标
的分析常常是与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
进行的。通常情况下,在确定了一门学科的总的教学
目标的基础上,
我们需要确定为完成总目标所必需的学习单元内容或学习模块。
在确
定了单元学习内容或学习模块的基础上,
需要进一步确定每一 单元或
模块的单元学习目标以及确定达到单元学习目标所需的知识点。所
以,
教学目标的分析一般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:
一是鉴别达到目标所 p>
需学习的知识、
技能及应具有的态度和情感等;
二是根据目标 分类理
论为特定的内容和学习对象编写具体的目标。
①
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,一般应包括如下四个成分:(
1
)阐明
学习行为的主体;(
2
)用行为动词和动宾结构短语表述教学目标;
(
3
)说明达到该目标的条件;
(
4
)对于和目标相关的行为状况给出
一定的判别标准。在一个教学目标中,行为的表述是基本部分,不能
省略。相对而言,条件和标准是两个可选择的部分。
上述目标编写
方法主要是行为目标取向的,比较适宜于具体的知
识点和技能的教学与学习,便于教师更
加清楚地表述和理解教学任
务,
便于有效控制教学过程,
但不利于高级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
现,不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、综合能力的培养。
在这一背景下,表
现性目标取向凸现出优越性。表现性目标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
(
Eisner)
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。它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 一项或多项
活动后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,
而是指明学生将要从事的活动任 务,
旨
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。例如,学生做关于资源浪费的社会调查;学
生
访谈当地的老人以了解历史;
学生模拟推销活动。
这些 目标并不是通
过明确的、
具体的陈述告诉学生,
而是将这 些目标通过提问或布置任
务的方式告知学生,启发学生的思考,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探
索。
二、学习者特征分析
在
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时,重在了解那些对当前教学系统设计产
生直接的、重要影响的因素
。一般认为,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应该包
括:学习者的认知能力(水平)、初始知识和能
力、对所学内容的学
习动机和态度等,
这些特征对提高教学系统的适用性 和针对性具有重
要的影响。
(一)
学习者认知能力分析
对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在不同的认知发展阶
段所表现
出的感知、记忆、思维、想象等方面的特征。瑞士著名发展
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
段理论能够为我们分析学习者的认知
能力或认知发展水平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。
(二)
学习者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分析
学习者特定的知
识和能力基础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某些特定的学
科、
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时,
他们与新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状
况。
那么, p>
该如何来确定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呢?编制预测题
是了解学习者已有知
识基础的有效方法。
(三)
学习者的学习态度、动机
判断学习者态度、动机最常用
的方法是态度问卷量表。此外,观
察、访谈等方法也可用于态度分析。
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,除了分析学习者在常规环境中的特征外,
还应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习的技能要求、
认知心理特点,
尤其是
学习者为实现成功的学习需要具备的信息素养,
如是否掌握计算机的
< br>基本操作;是否能熟练应用各类工具软件,包括学科工具软件;是否
掌握网络搜索
技能和策略等。
三、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
(一)
常用的典型教学模式
1
.
常用的以“教”为主的教学模式
在以“教”为主的教学
模式中,传递—接受模式是最常用的、比
较典型的教学模式,
它包括:< /p>
激发学习动机—复习旧课—讲授新课—
巩固运用—检查等五个主要环节,<
/p>
目前这一模式仍被广泛采用。
此外,
加涅的九段教学模式由
于有认知学习理论作基础,
加之其实施步骤具
体明确,可操作性强,因此
影响和应用也比较广泛,这一模式包含九
个步骤:
引起注意—阐述教学目 标—刺激回忆—呈现刺激材料—提供
学习指导—诱发学习行为
(反应)< /p>
—提供反馈—评价表现—促进记忆
与迁移。
2
.
常用的以“学”为主的教学模式
包括早期的适用于认知
领域的教学目标,以问题解决为中心,注
重学生独立活动,
有利于学生的 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
引导—发现教学模式以及近些年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
论和信息技术
支持而形成的抛锚式教学模式、
随机通达教学模式、
支架式教学模式、
WebQuest
、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模 式、研究性学习模式、专题探索
—网站开发教学模式、
游戏化教学、 p>
教学模拟、
微型世界
(
Microworld
)
等,这些模式在后面章节还将作进一步的介绍,在此就不再赘述。
(二)
常用的以“学”为主的教学策略
教学策略分普遍性教学
策略和具体性教学策略。普遍性教学策略
是指不与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教学紧密相连的
策略,
如学习动力激
发策略、课堂组织策略、自主学习策略、协作学习策
略等。具体性教
学策略是指针对某一具体知识和技能教学的策略,
如语文 学科的识字
教学策略、作文教学策略,
英语学科的听说教学策略、词汇教 学策略
等。
1
.自主学习策略
自主学习策
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、积极性,充分
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,其着眼点
是如何帮助学生“学”。在自主
学习设计中,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
(
1
)重视人的设计。设计的重点放在能够促进学习发展 上,而不
是活动的形式上。
(
2
)目标明确。在自主学习中,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
习过程的
最终目的。
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知识的意义建构,
无疑是正
确的,
但如果不分析学习目标,
对当前所学内容不加区分,
都要 求
“意
义建构”是不恰当的。另外,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景下去
应
用他们所学的知识,即将知识外化。
(
p>
3
)
让学习者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
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,即能实现自我反馈。
(<
/p>
4
)重视教师的指导。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、指导者,教师
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促进和帮助作用。
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
同时,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。
2
.协作学习策略
协作学习(
CollaborativeLearning,CL
)是以一种小组或团队的< /p>
形式,
组织学生协作完成某种既定的学习任务的教学策略或形式。
在
设计协作学习策略以及协作学习过程中时,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
(
1
)建立合适的协作小组。
p>
(
2
)学习主题具有挑战性,问题具有争论性。
(
3
)重视教师的主导。
四、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的设计
(一)学习情境设计
所谓学习情境,是泛指一
切作用于学习主体,并能对学生的学习
有直接刺激作用的客观环境。
在教 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,
要尽可能创
设一个真实、完整的教学情境,以此为
支撑物,启动教学,使学生产
生学习的需要。在设计学习情境时,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:
(
1
)不同学科对情境创设的要求不同 。一种是学科内容有严谨结
构的情况,如数学、物理、化学等理科内容皆具有这种结构,
这时要
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,
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 例
和有关的信息资料,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、爱好去主动发现、
< br>主动探索;
另一种是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,
如语文、
< p>外语、
历史等文科内容一般具有这种结构,
这时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 的学习
情境,
在该环境下应能仿真实际情境,
从而激发学 习者参与交互式学
习的积极性,
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、
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
建构。
(
2
)把握教学内容、教学目标与情境创设的关系。不同的教学内
容、
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,
要求不同的学
习方法,不同情境对于不同目标的内容教学的效果是不一样的。
(
3
)
学习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。
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,
在情境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原有的知识、
技 能,
考虑学习者的
学习动机、态度,
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 生理发展特征,要能促进学习
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。
(
4
)学习情境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,是一
种“外因”。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。无论是哪一种学习情境,
都
要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最终完成意义建构服务。
(
5
)学习任务与真实学习情境必须相融合,不能处于分离或勉强
合成的状态
,
学习情境中要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展现学习任务所要解决
的矛盾和问题。
(
6
)不能滥用媒体情境。信息技术对 创设情境有潜在的优势,但
是应该注意媒体情境的适度运用,
不能用媒体 情境代替全部的真实情
境,要综合各种情境的优势。
-
-
-
-
-
-
-
-
-
上一篇: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
下一篇: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