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到-
【作文素材】美学大师蒋勋
整理:小刚
校对:小伟
蒋勋﹙
1947
< p>年-﹚,台湾知名画家、诗人与作家。福建长乐人。生于古都西安,成长
于台湾。台
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、艺术研究所毕业。现任《联合文学》社社长。其文笔清
丽流畅,
说理明白无碍,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,有小说、散文、艺术史、美学论述作品数十
种,并
多次举办画展,深获各界好评。代表作品有《汉字书法之美》
《蒋勋说红楼梦》
《 孤独
六讲》
《美的沉思》
《舍得,舍不得》等
< p>
美的启蒙者──母亲
蒋勋的血液中流着一种传统的古风,他即使学的是西洋艺术, 也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家,
永远流露对儒家思想的执着
。
........
“一直到现在,
我都没有遇见比我母亲更会讲故事的人。
小时候我们家孩子最高兴的事,
就是母亲今天心情好,能讲个故事来听。
”蒋勋的母亲是前清旗人官宦家庭的独生女,她曾
经和外祖母守着一幢古宅,<
/p>
听着仿如大观园的家族故事,
也历经改朝换代、
战乱逃亡的颠沛 p>
流离的岁月。
这些在母亲刻意渲染之下,
都成了一篇篇神奇有 趣的中国古老传说,
也是蒋勋
记忆中最早的文学感动。而大龙峒庙口看的
歌仔戏,也是奠定他对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。
美的导师──陈映真、痖弦
师大附中时期,
蒋勋都是在台北重庆南路上的 东方出版社度过青涩岁月,
在书架前,
念
了三年的世界名
著小说,
因为大半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,
得以培养他疏
世的理想;于是,在周记上开始写:
“我希望做文学家”
。当时 年少轻愁的他,在文学世界得
到很大的满足(即使红字成绩单寄到家里)
,也开始了解什么是人性,使他在孤立的心灵有
了平衡的力量。
因为此时 的他对音乐、美术、
文学有不可救药的执着与着迷,而父亲只能用
退役之
后转任的公务人员薪水养活六个子女,
因此昂贵的音乐学费是甭想,
学画也只是短 暂
的供给,最后蒋勋找到一种最“廉价的兴趣
”
,那就是 在数学本子,以旺盛
的精力和喘息不
.....
.... .....
.......
安的声音写满强说愁的诗句
。
............
联考失利之后进入了私立强恕中学
,
蒋勋的新诗被亚弦推介,
登上了《青年杂志》
等刊
...............
物,他也开始尝试小说的创作,
和参加 文艺研究社、主编校刊
。此时结识了热忱的英文老师
.........
.............
..........
陈映真(本名陈永善
)
,教他唱英文歌曲,参加老师指导的话剧团,使得失意的年轻人,在
.
........
.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 ...
心理上得到更多层面的滋养,
因此他不仅后来在思想和著述上,< /p>
深受陈老师的影响,
所表现
..............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出强烈社会正义感与人道主义
的关怀,也对戏剧满怀着憧憬,从而进入文化大学戏剧系。
.....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美的转移─
─从戏剧到史学、哲学
虽如愿以偿地进入向往已久的戏剧领域,
但天不从人愿,
蒋勋失望了,
因为当时国内戏
剧研究的环境,
使 他怀抱的美学理念完全落空,
只好忍痛放弃。
原本想转往美术系或哲学系,
因家人反对而改读历史系。这样的抉择,果然对日后的知识训练,有重大的影响。
“以往我对文艺的爱好是主观 的。但在有了史学的训练之后,我开始把文学艺术,摆回
其所在的时代背景、社会环境中
来看,而不再只停留在少年时期那种浪漫的主观。
”从此的
蒋勋在史学上
,开阔了视野,也以纯粹个人的主观感性艺术,走向知性客观的艺术史研究。
虽然在知识
的焦点有了这么大的转移,
但他仍难忘情于哲学的探求
,
尤其在大 一的时候,
受
........
到当时流行的存
在主义的洗礼,
承受过多的生命质疑,
所以他不时到哲学系旁听
。
后来竟成
........
了前清皇族毓均老师
的入室弟子,
在毓老师的活的见证,
及不同于一般的史实观点,
他 有了
新的顿悟:
“艺术比政治更能跳脱狭隘
”
< p>的观点,他说:“明朝亡了以后,许多优秀的人都走
.......
....
.
上艺术的路,像石涛、八大山人,因为艺术可以相对地具有超
越于政治之上的价值观。
当前
朝的仇恨消失之后,
我们发 现,
他们真正为这个民族做了事。
他们在艺术上营造了崭新的视
< br>觉空间,为当时人的精神世界,提供了理解的线索。
”于是蒋勋选择了通往先民的喜乐苦悲
之艺术研究。
两年的研究所课程,几乎都在故宫博物院,以“学徒式”的学 习方法,跟着那志良、庄
严、
李霖灿等宿儒研究,
因此对 固有文物有一分理论之外的深厚情感。
经由对文物的直接的
接触,
以往所学的历史不再是空洞的,
艺术也自此融入了生活之中,
更启发他走 向美学的基
础。
美的徘徊──中西文化的辩证
一九七四年蒋勋至法国的巴黎大学艺术研究 所留学,
主要研究十九世纪法国自新古典主
义至印象派阶段的绘画,以及
研修音乐史、戏剧史、文学史、社会史等课程。在这段期间他
接受了严格的美学的训练,
尤其是法国艺术史学者泰纳(
H. Taine
)的“还原法”
, 影响他日
后对艺术的分析。
(所谓的还原法,是将艺术作品还原为作者的 风格,再由作者独特的风格
还原为时代趋向的风格,最后被还原为当时各种社会现象、环
境。
)
他在法国学习各种艺术理论,
却发现法国老师对中国的京剧、< /p>
昆曲颇为赞叹,
也发现西
方的音乐、剧场模式,都受到东方
的影响。他的法国老师提醒他:回到中国。因为中国的艺
..............
.......
术不受形式的限制,反而给予欣赏者很大的想象空间,所以蒋勋去了西方
,却找到了东方,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........
.
回到了中国。
......
美的回响──多才多艺的蒋勋
蒋勋于一九七六 年自巴黎、
西班牙、
意大利、
荷兰、
德国、
瑞士、
英国及希腊各地旅行,
做艺术札记,同年底返国。一九七
七年主编《雄狮美术》
,将它扩大成为综合美术、建筑、
戏剧、
文学等多样化的刊物,而且使
《雄狮美术》成为当时反映台湾本土化最具挑战性的杂
志,掀起本土化与民族性之广泛讨论的热潮。一九七九年开始任教于文化大学、辅仁大学、
p>
台湾大学、淡江大学等,讲授“美学”及“艺术史”等课程。一九八三年担任东海大学美术<
/p>
系之创系系主任。担任过金马奖、联合报小说奖、金鼎奖、文建会国际版画展、世界华人文
学奖等之评审;
一九八九年广播节目
“文化广场”
获文化教育节目主持人金钟奖,
同年生日
在台北举行第一次个展
,展出六十多副水墨书画作品。现任东海大学、国立艺术学院教授,
在初中的时候蒋勋爱上了诗,
数学练习簿上写满了诗句,
诗是他少年寂寞心灵的最佳寄
......
.......
托之处
。
书店的世界文学名著译本, p>
更是他立志成为作家的梦想。
曾写了篇浪漫式的爱情小
...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说,在《中国语
文》刊登。进入高中以后,他继续写诗,也尝试写起小说。以第一人称的小
说《洛洛的故
事》
,得了全省高中小说第一名。进了大学以后,内心被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
所纠结,无法再浪漫起来。
大学四年蒋勋曾停止写诗,
直至一九七四年的夏天,
< p>到法国研究西洋美术史时,才又因
为无法排遣的乡愁而动笔写诗。<
/p>
重拾荒废已久的诗稿,
将自己真实的感情,
以最自由的形式
表现出来。
蒋勋曾说:
“我写过小说,出了两本诗集,散文却一直是我最喜 欢的一种文学形式。但
是我也知道,散文到最后,恐怕不只是文学技巧,而是要在情怀、
气度上完成一种典范。
”
他认为散文几乎一直是中国文学的正统,诗和小
说都必须要从散文的基础发展出来。
在文字创作的世界里,
蒋勋触角宽广,
他以诗歌吟诵年少的激情和乡愁的心声,
用散文
细说生活的曼妙
情境,
和对美学的深刻反省,
更用小说处理人性神秘而复杂的内心,
始终藉
以关照社会的用心。且由于从事艺术工作多年,在作品中不时流露对“人”的关
怀,也显示
丰富的视觉意象,仿佛以文字代替了线条,透过艺术的融合,产生了无比深挚
亲和的美感。
小时候,
蒋勋在父亲严格的督责之下开始习字。
虽然父子如此贴近 ,
写书法却还是童年
的苦差事。二十几年后,蒋勋才真正贴近书法,觉得
其中的顿挫点捺,是生命的一种实践。
经由颜真卿的气势宏浑转向笔法苍劲的魏碑。也曾
在研究所时期向王壮为老师学习书法艺
术,这样的改变,到了法国,竟也成解乡愁的万灵
丹,从此书法已成蒋勋生命的一种信仰,
自认是对前一阶段生命浮躁嚣张的惭愧之情。<
/p>
小学时期的蒋勋喜欢在数学簿上画连环图,一本本的杰作是爱画的开始。为了研究中
国绘画史,
曾向老先生请益,虽然老先生不固执于故国山水,
选择台湾 秀丽美景入画,
但还
是会用《芥子园画谱》的笔法,用了很多斧劈来皴阿
里山的山石,但经蒋勋的细腻观察,阿
里山的的林木,是包含亚热带、温带、寒带的层次
多变山林,所以除亲身经历、学理验证之
外,再加上实地演练,发现阿里山的山林有的像
赵孟頫用的“解索皴”
,有的地方像王蒙用
的“牛毛皴”
,可是还要湿润芜蔓一点。
蒋勋曾说:
“我有一个梦,总觉得自己是一棵树,根在土,种子 却随风云走去了四方。
”
他就是
一个眷恋故乡的大地之子,也是爱好流浪的旅行品味家。
蒋勋多年来的旅 行心得是:
旅行是最佳的休闲方式,
可以寓教于乐的一种绝佳的自然生
< p>活课程,使他获得更宽广的创意空间。所以建议将旅游纳入教育体系,让青年藉由“朴素”
的旅游,
磨练世界观及独立能力。
而且他认为要深入认识作者,< /p>
不妨亲临作者生活的家园走
一走,才能体会出作者如何能孕育出不朽的佳作
。
“致广大而尽精微”
< p>,是蒋勋对阅读的第一个建议。要先“博览群书”,在求精微的细读,
才能打下深厚的根基。
“文学不见得只是文学”
,
是他的第二个 建议。
根据他的阅读经验,
即
使是医药书籍《本草纲目》
,也有打动人心的优美词句,值得一读。
“无所不在的阅读,才是
真正的阅读”是他的第三个建议。他在巴黎的时候,为了多亲近巴黎,每天步行两小时,身
边总会带本诗集,以便在歇脚的时候,读几首波特来尔、韩波、马拉美、阿波里耐的诗,让
诗有呼吸的空间;法国人也都在有鸽子的喷泉小广场、露天咖啡座,徜徉在诗的世界里。< p>
蒋勋的相 貌最大的特征是头很大,
自然的卷发,
喜欢穿着简单明亮的衣裤,
肩上喜欢挂
搭一个装有纸笔书本的背包,
走路时常低头不语,
< p>兴致一起便会昂首高歌,声音之大令人不
知所措,但就有如他的诗一
般,
给予人一种年轻的生命活力。
他上起课乃有板有眼,胆小的
< br>学生可是十分敬畏,
但在周末时,
他家中的屋子总充满了师生的笑语不断。
他是个难得见到
脾气好,心地也好的人。诚如挚友奚淞所言:
泪的少年形象。
”他最 可爱的美德是与人分享。他的小屋后院种了十多株玉米,便邀好友共
享田园丰收之乐;<
/p>
偶吃到佳果,
也不忘留下一幅画来与朋友共享,
上面还落款为
“这是水果”
!
或拿吃过的樱桃籽滓,随兴地画出一幅樱桃小品
;或题上“三颗柿子未吃之前”
。
更为可贵的是:
蒋勋先生以甲子的岁龄, p>
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,
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
对美的感动。<
/p>
”
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,
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。< /p>
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,
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。
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,
就时间的纵轴而言,
他可算为人
类文化的孝友之子,
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。
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,
蒋勋是
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,是从容、雍雅、慧杰、自适的人。
蒋勋:人生需要出走
其实我不太讲旅行
或旅游,我常常用的一个字是“出走”
。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、太熟
悉了
,就失去他的敏锐度,也失去了创作力的激发,所以需要出走。
我七〇
年代在欧洲读书,那时候我写关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史,老师问我,
“你有没有去
< br>过意大利?”我说还没有。他说,
“你没有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前,热泪盈眶,你怎么敢写
他?”后来我在意大利跑了一个月。身上就是一个背包,两件衬衫。我也曾经睡火车站,
那时候坎城的火车站是一片年轻人睡在里面。
他们问我,
“你怎么没带报纸?要铺报纸的。
”
他们就分给我。早上五点,警察带了
一大桶的咖啡,当,当,当,敲着桶子,叫醒大家,
请大家喝完咖啡离开,火车站要营运
了。
不要问该准备什么?先问你爱什么?
< p>
欧洲有种青年出走的文化。我在翡冷翠(意大利佛罗伦萨)认识十四岁的苏格兰小孩,
带个毡呢帽,打扫厕所一个学期存的钱,就到欧洲来旅行。花完了,一点也不害怕,就去
街上吹苏格兰风笛,再继续下一段的旅行。我那时候感触很深,不同的文化,年轻人可以
这么不一样。他们将来长大以后,担当的事情也绝对不一样。我们宋朝诗人柳永说,
“ 今宵
酒醒何处?”中国文化里面本来有这个东西。可是这个文化老了,失去了走出去的勇
敢。
年轻人的生命力没有了,生命力消失了。
我希望“壮游”
,带动的是年轻人走出去,打出一片天。如果今天不能打出一片天,将
< p>来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。很多人要去欧洲,都会觉得我在欧洲很久,就会来问我:
“ 我要去
欧洲,
要准备什么?”
我就会反问他,
< p>“你觉得你要去做什么?”当你自己很清楚要做什么、
意志力很强的
时候,所有困难可以一层层克服。我们今天小孩的准备,他们的信用卡、语
文,绝对比当
年拿着商品样本在欧洲闯的台湾商人好,但是他们就是走不出去,因为他们
没安全感。甚
至有人好几年都在问,但最后就是走不出去。
其实壮游有一部分,是先走出去再说。
我常常
跟朋友说,
《西游记》孙悟空那么厉害,他一翻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,那他去取
< br>经不是很容易吗?为什么是唐三藏取经?因为孙悟空没有动机,而唐三藏有动机,虽然没
< br>有取经的能力。但是动机是比能力重要的。没有动机,根本就没有出发点,连起跑点都没
< br>有。只要有动机,就很棒。最怕的是无所爱。如果年轻人想要走出去,我会问他,
“你爱什
么?”如果喜欢摇滚,要去玩重金属,想要跟乐团,我都觉得很好。此外,
“壮游”的“壮”
字,不只是炫耀。壮这个字,包含了一个深刻的,跟当地文化没有偏
见的对话关系。
旅游是很大的反省,是用异文化,去检查自身文化很多
应该反省的东西。比较里面,才
了解文化的不同,没有优劣。就像写《裨海纪游》
(编按:清朝康熙年间记录台湾山川风物
之著作)的郁永河,他看到原住民被抓
来拖牛车,下雨他们就在淋雨。他就问:
“为什么不
让他们在屋檐下躲雨
?”翻译官就告诉他,
“他们其实跟动物差不多,他们是不怕淋雨的。
”
郁永河就叹了一口气说,
“亦人也。
”
所有好的旅游书,都会有这个观点。着有《真腊风土记》
、出使吴哥城的周达观是 元朝
的北方人,所以他南下的时候,受不了天气。他不了解当地人怎么每天洗好多次澡。
一年
之后,他变了。当初他带着大国心态,当时元朝那么伟大,但他后来说,真腊(编按
:今
日的柬埔寨吴哥窟)
,
一个小小的东南亚国家, p>
可是礼仪这么严整,
“不可轻视也。
”
我觉得,
人不可能没有主观,可是慢慢在旅游里面,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观,才是好的旅游。
不只向外观察,而是向内反省。
即使只
是参加旅行团,也可以有不一样的体验跟视野。现在信息真的很发达,在出发以
前,可做
一些准备的工作。第二个,到现场之后,尽量检讨自己的主观。我带朋友去吴哥
窟,我会
说,
“我现在带你们去柬埔寨人的家。
”他们下车都会吓一跳,真的什么都没有。
我们叫做“家徒四壁”
,他们连壁都没有。我在台湾,老觉得我还缺什么 。到那里,我第一
次想:
“我在台北家有什么。
”我以为 我比他们富有。
可是后来我看到他们男男女女从田里回来,脱光光的在
河里、莲花当中,彼此泼水、唱
歌,我觉得他们比我富裕太多了。我一生当中都没有这样
的经验。我觉得这就是个很大的
收获。所以我觉得任何一个旅游都值得,因为只要一对比
,你都会回来检讨自己的生命意
义和价值。旅游不只是看,更是找到自己内在,最美的东
西。外在的风景,其实是你自己
的心情。所以壮游绝对不只是向外的观察,而是向内的反
省。
在一个环境久了,不但爆脑浆、爆肝,还会变得“僵化”与“麻木
不仁”
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