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
中考材料作文立意选材
【篇一:中考材料作文
题目精选】
1
、《老子》第 二十二章说:
?
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,敝则新
?
;
又说:
?
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
< p>?意思就是说:
?
委曲就会保
全,弯
曲就会伸直,低洼就会充盈,破旧就会更新
?
;
?
因为不与人
相争,所以没有谁能争过他。
?
有人说,《老 子》讲无为而治,其实
讲的也是为人的道理。
要求全面理解材料,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、一个角度构思作文。自
主确定立意,确定文体,确定标题;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,不
要
套作,不要抄袭。
【构思提示】:从
“
曲则全
”
、
“
洼则盈< /p>
”
、
“
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
之争
”
等,看到为人应该
“
谦虚,处人之下< /p>
”
,这样则更容易获得你想
得到的。也就是说看到《老子》
并不是消极的,而是积极的,不过
老子是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法。委曲是为了保全,低下
是为了获得
更多,不争是为了别人无法与之争,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。
启示:在充满竞争的时代,更应该从古人那里吸收智慧,讲究方式
方法,去
取得成功。
勾践、韩信。。。
2
、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,最终在热带雨林找< /p>
到一种能散放香气,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,他想这肯定是宝
物,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,可是却无人问津,隔壁的
木炭总是很快卖光,开
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,可是最终改变了想
法,把香木烧成木炭,结果很快一抢而空,他
很高兴,回去告诉他
父亲。父亲却老泪纵横。原来,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,正是这个世<
/p>
界上最珍贵的树木
——
沉香,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,价值就超过
了一车的木炭。
要求全面理解材料,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、一个角
度构思作文。自主确定立意,确
定文体,确定标题;不要脱离材料
的含意作文,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。
< br>
【构思提示】: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,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 样的。
下面提供几种参考构思:
(1)
每一个人都有一段
“
沉香
”
的经历,但
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,反而对别人的
“
木炭
”
羡慕不已,最终的
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、本末倒置,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
眼。
(2)
现实生活中,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,往往千里马常有
而伯乐不常有。
(3)
如果你是一个人才,你就不能被动 的去等别人来
发现你,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,让自己闪闪发光。
(4)
做事要
根据具体情况而定,不能墨守成规,思想僵化,要像材料
中的年轻
人那样,改变想法,舍得放弃,才能达到
“
一抢而空
”
的效果。
3
、有个鲁国人, 擅长织麻鞋,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。他们想到越国
去居住,于是有人对他们说:
?
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。
?
这个鲁国
人问他是何道理,那人说:
?
麻鞋是穿在脚上的,而越人是赤脚走
路的,白绢是做帽子的,而越人是披发的,你们夫
妻的特长,在越
国是无用武之地的,怎么不穷呢
??
要求全面理解材料,但可以选择一个侧 面、一个角度构思作文。自
主确定立意,确定文体,确定标题;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
,不
要套作,不得抄袭。
【立意提示】
(1)
横向立意: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,思维 顺着原
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。据此,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
现,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,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。这
就告诉我们无
论做什么事,都不能脱离实际。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
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、主要观点,因
而不会出现偏题、走题的现象。
(2)
反 向立意: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,从相反的角度对原
材料提出质疑。那么,我们
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,鲁人到越国
去一定会穷吗
?
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、披发,鞋帽就大有市
场,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。
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、敢于
冒险、敢于改革。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,能开拓学生
的思维
能力,写出新意,是寻求新思想,提出新见解,阐发新理论的一种
思维角度。
(3)
延伸立意:就 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,对原材料作合理的
联想,进行恰当的推理、引伸。我们就
会设想:鲁人听了劝告之后,
会有什么反响呢
?
去还是不去呢
?
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
呢
?
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,从而得出
“
亏本生意做不得
”
,
“
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
”
等观点。这种立意是顺向立意的更深一层的
发展,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进一步发
挥,使学生能够进行恰当合
理的逻辑推论,写出立意新颖、主题深劾的文章来。
(4)
类比立意:就是通过联想,把材料的已知内 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
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,找出其中的相似点。这样,就可把材<
/p>
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,进行类比,告诉我们办企业、做生意,
要根据当地的生产,消费、风土人情等情况,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,
那么就要求我们考
虑动机与效益,又要扬长避短,才能生财有道。
这种立意便于联系实际,提炼深刻、高远
的主题,使作品富有浓郁
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。
4
、三位年轻的海军新闻工作者在北京进行了一次特别采访,题目是:
中国人,你还记得
?
甲午
?
吗
?
一位来自佳木斯的三十多岁的东北汉子愣愣地问:
?‘
甲午
’
是个
啥
??
给他解释后,他说:
?
现在都兴公历了,连俺屯子里的庄稼人
都不看皇历了,谁还弄得清什么
‘
甲午
’!?
。
从上海来京旅
游的林
小姐说:
?
甲午战争我是晓得的。好像是在
< br>初中学过的吧。林则徐这个海军司令没当好,让日本人打沉了好多
条船,不过他禁
烟还是有功的。
?
一位在颐和园北窗门外卖各种纪
念章的中年人说:
?
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,知道了也没用。打仗是
当兵的事,做生意就是多赚
点少赔点。
?
人们几乎对此问题都感到
意外。
要求全面理解材料,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、一个角度构思作文。自
主确定立意,确定文体,确定标题;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,不
要
套作,不得抄袭。
【题意分析】在引导学生 分析这则材料题旨的时候,首先要让学生
明白三个人各谈了什么内容。第一个人把甲午只
看作是纪年的一个
标志。第二个人把甲午战争与鸦片战争混为一谈。第三个人对甲午
印象模糊,认为它不关自己的事。这三点内容是材料本身提供的,
一
般来讲学生能够说出。但仅仅做到这一步还是不够的,还应该归
纳三个人谈话的共同点,
即这三个人或不知道甲午战争,或印象模
糊,反应冷淡。由此结论再引导学生作一系列的
思考:作为一个中
国人该不该忘记甲午战争
?
该不该忘记邓世昌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
民族气节
?
该不该进行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教育
??
通过这些思考,学
生就会产生共识。那么再进一步从反面发问:对甲午战争一无所知
的
青年人,能有历史的责任感、使命感吗
?
老师通过这一层层深入
的引导分析,学生对材料的题旨就明了了,认识也深刻了,写起作
文来也就不
会偏题甚至离题。
【题意分析】
构思作文时要 注意三点:第一,浓缩材料,提取主旨。给材料作文,
常规写法就是先精要概述材料,放
在文章开头,并亮出依据材料提
炼出的观点。这则材料可以提炼的观点有:挑战极限,创
造奇迹:
凭借执著,打破成见;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,等等。第二,正反对
比,彰显论述力量。本题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出彩。第三,事例的
选择除注重
典型性外,还要寒出新颖性与广度。如可选择
“
亚洲飞
人
”
刘翔
110
米
栏训练与夺冠的例子,巴尔扎克成名之前于
“
狼狈
”
与困顿中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
——
我将粉碎一切障碍的例子,等等。
6
、螃蟹在树林里迷了路;遇到青蛙,问道:
?
青蛙哥哥,到河边
去,怎么走
??
青蛙指着前面说:
?
你一直往前走,一会儿就会到达
河边。
?
< p>螃蟹走了老半天,还是没走到河边,后来,螃蟹遇见了青
蛙,指责道:
?
你害得我好苦,走了老半天还是没有见到河的影
子。
?
青蛙说:
?
我没有骗你
!
叫你一直往前走,你却横着爬,当
然到不了河边。
要求全面理解材料,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、一个角度构思作文。自
主确定立意,确定文体,确定标题;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,不
要
套作,不得抄袭。
【构思提示】
如果从螃蟹的 角度思考,我们不难看出螃蟹之所以找不到去河边的
路,是因为它对青蛙的意见生搬硬套
,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。从这
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
“
对别人的意见不要盲从
”“
接受别人好的
意见
(
思想
)
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
”
等观点。
如果从青蛙的角度思考,我们也可以看出青蛙之所以好心没办成好
事,是因为它给别人
提建议只是从自身出发而没有站在螃蟹的角度
替它着想,忘记了它天生是横着爬这一特点
,结果好心办坏事。从
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
“
帮助别人
(
给别人提建议
)
要多站在别人的
角度想问题
”
等类似的观点。如果有同学全面地把握材料,提出
“
误会源于错误的沟通
”
等观点并能自圆其说,那也属于切合题意。
7
、有位驯象人从来不把大象拴在大树上,只是把它用细绳拴在小
竹竿上
。许多人很难理解小小的竹竿怎能拴住力大无比的大象呢?
原来,在象很小的时候,它就
被拴在上面,小象虽然拼命挣扎,却
无力逃脱,最后终于放弃了努力,并形成一种思维定
势:这竹竿是
无法挣脱的。渐渐的,象虽然长大了,却再也没有想过如何挣脱竹
竿。其实,它只要跨出勇敢的一步,就会迎来一个新天地。
要求:在整体理解材料的基础上,自选角度,自主立意,自选文体,< /p>
自拟题目,写一篇不少于
800
字的文章。
【篇二:
2008
年中考材料作文指导及训练】
2008
年中考材料作文指导及训练
一、课前热身
1
.(
2006
年湖北仙桃)阅读下面一则材料,自选角度,自拟题 目,
写一篇作文。
一日,一位热爱中文的朋友忽然提出 一个新颖有趣而
又新鲜独特的看法。他认为
“
了
”
这个字,是方块字里最具震撼力的。
我笑问缘由,他一丝不苟地
说:
“
它是中文里的过去式
——
它一出现,
事情往往便过去了,追悔、追叹、追泣,全都没用。
”
细细一想,果然。莞尔之余,深受启发。
“
< p>了”
,它一现身,天大的
事,都成了过眼烟云,没有
重新再来的机会;它一出现,就代表了
大局已定,大势已去,纵有拔山之力,也无法力挽
狂澜;
“
了
”
,它
是
“
文字的警钟
”
,教人学会珍惜之道
… …
2
.(
2007
年山东威海)根据下面两则材料,自拟题目,自定文体,
写一篇不少于
字的文章。
材料 一:小羊要独穿沙漠,临行前,妈妈说,千万别把路边的草吃
光。途中小羊突然想回家,
却因为自己来时耐不住饥饿,把那路两
林本稀硫的小草连根吃掉了,所以无法找到回家的
路。它这时才明
白了妈妈的话:那既是留给后来者的希望,更是留给自己的后路啊。
材料二:《菜根谭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
“
径路窄处,留一步与人行;
滋味浓时,减三分让人尝。
”
说的是,在经过狭窄的道路时,要留一
步让别人过得去;在享受
甘美滋味时,要分一些给别人品尝。
二、考点解析
材料作文
,
是由命题者提供一定数量的材料
(
文字或图画
),
要求考生以
此为条件
,
根据 试题上指导性文字规定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类型。
近两年
,
材料作文的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
,
它因其形式多样、考
点丰富、能唤起考生的写作欲望等特点
,
倍受中考的青睐
,
大有取代
“
话题
”
作文的势头。
1
.材料作文的新特点
①近 两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的材料作文已今非昔比
,
不再单纯
< br>是要求按照
“
引
—
议
—
联
—
结
”
模式写材料作文了。现在的材 料作文
经过了改良
,
通过材料
,
寄托和蕴含写作话题
,
同时明确指出
“
文意 自定
,
文体自选
,
题目自拟
”,
打破了审题的惟一性
,
立意的限制性和表达的单
< p>一性
,
最大限度地
“
减少对学生写作 的束缚
”,
还学生以适度的写作自由。
②材料作文读写并存,一题多查,能够真实反映出考生对材料的阅
读、分析、理解以及表达等多方面能力。同时由于材料作文具有内
容
的多向性、体裁的灵活性、思维的诱发性、写法的多样性等特点,
也就直接避免了话题作
文出现的猜题押题的弊端。
2
.材料作文的审题
材料作 文的材料一般分为两大类。一类是
“
话题式
”
材料 ,即所给的
一段文字表达一个相对集中的中心
,
或者是一 个相对明确的语意指向
,
我们把这一中心总结出来后
,< /p>
按照
“
中心
”
来构思、写作
,
就完全是在围
绕
“
材料
”
来写了。这类的材料作文
,
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
“
话题
”
作文
,
只
是多了提炼中心的环节。另一类是
“
选择式
”
的材 料,即所给的文
字展示出所给话题的几个方面
,
考生只要 选择一个方面来写就可以了
,
这种形式多见于
“
格言
”
、
“
哲人话语
”
中。
写好材料作文的前提是读懂材料。读懂材料的要求如下:
看清材料
,
领会内容。在阅读材料时< /p>
,
要注意判断这段材料属于哪类材
料作文
,
具体理解整体材料的内容
,
要把材料实实在在地读懂
,
这一环节
重在整体把握材料。
理清内容
,
提炼中心。这一环节是决定 是否跑题的关键
,
一定要认真对
待。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
的基础上
,
如果是
“
话题式
”
的内容
,
要概括其
中心
,
明确材料的主旨
,
这就是写作要确定的主题
; < /p>
如果是
“
选择式
”
的
内容
,
需要选取一点
,
来确定这一点的主 要方向
,
从而确定作文的写作主
题。
读清要求
,
规范写作。读完材 料后
,
千万不能忽视的是
“
写作要求
”
。
材料叙述后的要求需要细细阅读
,
如果有
“
根据材料
”
、
“
结合材料
”
的
文字
,
最好作文里要巧妙体现材料的内容或影子
,
就是我们平时说的
< br>“
引材料
”,
但
“
引材料< /p>
”
时切忌生搬硬套;如果没有上述文字要求
,
就可< /p>
引可不引了。然后再看具体的写作要求
,
明确作文在拟题、 文体、写
法、字数等方面的限制
,
然后再规范地写作
,
对
“
写作要求
”
决不 能
“
越
雷池一步
”
。
写好材料作文
,
审好材料是其中关键一环。只要我们细心、耐心
,
运
< p>用科学的
“
审读材料
”
方法
,
一定能把握好材料的精髓
,
为写出优秀的文
章打好基础。审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
:
①要整体感悟
,
全面把握材料的中心内涵
审题
,
就要审出材料的真正中心
,
就要审得全面
,
把材料作为一个整体
< br>来分析
,
抓住其中所有的关键信息
,
而不是 分割蚕食
,
片面立意。
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
:
一个伟大的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< /p>
,
有人问她
:“
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 塑的
?”
雕塑家回答说
:“
其实
,
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
,
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 而已。
”
其实
,
在人生中
,
你就是那座雕像
,
只要去掉
“
多 余的边边角角
”,
就能获得完善
的自我
,
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
,
就是你自己
!
我们该怎样
“
审
”
这则材料呢
?
如果只抓关键词
“
雕塑自我
”,
行不行
?
再
< br>读材料
,
我们发现
,
如果只抓住材料本身的
“
只言片语
”
来立意
,
则没有
能够准确把握出题者的真正意图
,
未免偏颇 ,有时甚至会造成断章取
义的结果。我们再把上面这则材料当做一个整体来分析就不难发
现
:
除了
“
塑造自我
”< /p>
这个短语以外
,“
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
”
< p>也是很重要的
一个信息,这是文中提倡的
“
塑造自我
”
的先决条件
,
。审题时
,
决不应
忽略这几个字,所以
,“
去掉
< p>?多余的边边角角
?
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
”< /p>
才是材料的中心内涵
,
围绕这一点立意选材文章就已经成功 一了。
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,有时会在材料 中设置关键句(开头句、结尾
句、对话句、结语句),抓住这些关键句,就能把握材料主
旨,准
确理解材料,正确立意。
<
/p>
如下列一则材料
:
在一个大花园里住着一个盲人
,< /p>
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
来照料这个花园
,
一年 四季
,
花园里总是一片姹紫嫣红。一个过路人非
常惊奇地
观赏这漂亮的花园
,
不解地问盲人
:“
你这样做的 理由是什么
?
你根本就看不见这些美丽的花呀
!”
盲人笑了
,
他说
:“
我可以告诉你四个< /p>
理由
:
第一
,
我喜欢园艺工作;第二
,
我可以抚摸我的花;第三
,
我可
以闻到
它们的香味;至于第四个理由
,
是因为总有像你一样的人从这
里经过
,
会因为我美丽的花园而心情愉快
!”
盲人的花园是他精神的领
地
,
苦心经营以后
< p>,他有了比花更美丽的理由。
认真阅读材料后
,
就可以发现命题者的意图只在最后一句话上。这句
话说明了这个
“
比花更美丽的理由
”
< p>是他在这里经营着“
精神的领
地
”— ——
施人爱心、手留余香的欣慰
,
感受生命美好的精神家园。这< /p>
个议论、抒情句其实是材料作者的直抒胸臆
,
它为作文者确 立自己的
作文主旨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向
,
如果在审题时
,
放弃它而想
“
另辟蹊
径
”,
则是舍近求远的做法。
③要选准角度
,
注意发挥自身写作特长
有的材料只有一个角度
,
有的却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角度。考生只要
选择一个方面来写就行了。
如山东荷泽试题,哲人赠言
:
不要因为 某一个梦想未曾实现
,
而放弃你
所有的梦想;不要因为某
一次努力曾经失败
,
而放弃所有的努力;不
要因为某一个
朋友曾背叛你
,
而怀疑一切友谊
……
人生的道路 上
,
总会
有新的机会、新的友谊和新的力量在等待着你。
成功不在于永远不
摔倒
,
而在于每次都能从摔倒的地方站起来。
请就以上赠言
,
选择一个方面立意
,
自 拟题目
,
写一篇文章。
-
-
-
-
-
-
-
-
-
上一篇:材料作文审题立意#(精选.)
下一篇:中考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