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语文作文教学反思
语文作文教学反思一:作文教学反思
当孩子们
满怀信心的把他们的作文本交上来的时候,
我看着他们一双
双纯洁的眼睛
,
总想给每个孩子的作文给予最恰如其分的评价。
一个
教
师的作文评语如果给得好的话既能指导孩子们的作文水平也能提
高他们的作文兴趣。
p>
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样做好作文的评语工作?我想
无非作好以下几点:
其一,标准因训练目的而异。一篇作文在表情达意,用词造句等方面
的好坏是有一定标准的,
但这个标准可以因训练目的不同而灵活掌握。
如看图写话练习,只要学生把图中主要的意思写出来了,顺序清楚,
语句通顺
,就可以算作好文章;写一个人,能写出他在外貌、语言、
动作、心理上的基本特点,写
一处景物,能写出它的层次、特色,也
该是好文章;
同样,
写一次活动,
能把主要过程记下来;
写一个场面,
能把
主要情景写出来;
写记叙文,
时间、
地点、
人物、
事件都很完整;
1
/
18
__
来源网络整理,仅作为学习参考
写
说明文,说明顺序清楚,说明对象描述准确;写日记、书信格式正
确,真实可信……都应
给予鼓励和肯定。下面是我给作文《第一次做
家务》写的一段评语:
“第 一次独自做饭,免不了要手忙脚乱。按照
做饭的先后顺序,作者依次写了淘米、煲饭、炒
菜的全过程。因为经
验不足,就要格外细心;越细心,就越慌神儿。好在小作者挺机灵,
关键时刻能急中生智,
转危为安。
作者抓住了
< p>‘第一次’做饭的特点,
文字不多;却写得小有波澜。别看小作者做
饭时手忙脚乱,文章可写
得步骤清楚。
”这段评语从说明文的训练目的出 发,着眼于所评作文
是否圆满地完成了写作说明文的要求,
如过程是否完 整,
顺序是否清
晰,标题中的“第一次”是否充分体现出来了……这样,
就使学生了
解了自己的文章在什么方面达到了老师提出的训练目标,
从而 进一步
努力。
其二,
角度因文 而异。
一篇作文的长处或短处在作文要素的各个方面
表现是不均衡的,<
/p>
作文评语应该从什么角度入手,
关系到能否对学生
的作文作
出公正评价的问题,因为一篇作文,尤其是一篇优秀作文,
2
/
18
__
来源网络整理,仅作为学习参考
其
优秀之处都各有不同,这就要求教师写评语时能选择恰当的角度,
抓住文章的突出之处。
如《小精灵》一文的评语:
“伟伟可真是当之
无愧的‘小精灵’呀!瞧他
那双饱满的天庭下乌黑的大眼睛,瞧他趁
人不备干的那些‘坏事’
,瞧他 挨打告饶时甜甜的嘴巴,瞧他吃饭时
与‘小伙伴”们有福同享的‘慷慨’
,瞧他以外婆的绝招‘反击’外
婆时的狡猾,无不透着淘气、顽皮和聪明。文章在记叙外
婆‘哄’伟
伟爱惜粮食的过程中,
从语言、
动作、
表情、
外貌等多方面选取细节,
按照一个4岁男孩的特点,
p>
生动地作了刻划,
使伟伟活生生一个小精
灵跃然纸上。虽然他
还不懂事,但却很可爱。
”再看作文《我是司令
你是兵》的评语:
“如果没有异想天开,童年也就不会色彩斑斓了。
换一个角度体会一下指挥别人
的威风,
换一种活法体验一下辛苦和艰
苦的滋味,
不仅是 一种乐事,
还是一件好事。
文中
‘司令’
和
‘小兵’
的语言和动作既是‘兵’的,又是‘孩子气’的,两个孩子那副煞有<
/p>
介事、俨然真为司令真为兵的神气劲儿,令人忍俊不禁,由不得赞叹
作者描写的活泼”
。同是写人的作文,前一篇作文侧重写伟伟的真实
3
/
18
__
来源网络整理,仅作为学习参考
活动,
后一篇作文侧重写两个孩子的真实想像。
作文评语的角度也 有
所不同,
前一篇评语着重评人物描写的是否生动,
后者 着重评作者独
特的体验和想像。
其三,语气因
人而异。作文评语的接受对象是学生,学生能否和乐于
接受并受到启示,
是检验教师评语写的是否合格的尺度。
学生的年龄、
心理、性别、经历不
同,写出的文章也会风格各异,这就需要教师变
化各种语气,
写出能让学 生心服口服的评语来,
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作
文评语的指导作用。
好的作文评语也该是一段短小精悍的文字,
让学
生有所收获,与学
生有所沟通,互相理解,同时又赏心悦目,那种生
硬、呆板、千篇一律、放之四海皆用的
评语只能引起学生的厌倦和反
感。请看作文《月亮娃娃》的评语:
“周智 莹小朋友真幸运,她能有
个‘月亮娃娃’
。她太喜爱这个娃娃了,所以对 它观察得很细致。她
是按这样的顺序来观察并描写的:
蓝天→星星→月亮 →小男孩和小女
孩→可爱的小花猫。
写一个静物比较容易,
要把静物写得生动而又具
体就不那么容易了。
周智莹小朋友恰恰做到了 这一点:
她不仅写了这
4
/
18
__
来源网络整理,仅作为学习参考
个
静物各部分的颜色、
大概样子,
还写出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服饰和
姿态,
最后还写出了自己的联想,
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爸爸送给自己的 p>
这份礼物的喜爱之情。
”这样的评语不仅指出所评作文的内容和写法
上的特点,而且表达了对一个小女孩真挚的理解,语气是那样亲切、
温和
,
像老师,
更像妈妈。
再看一段为
《给姑妈的一封 信》
写的评语:
“沈思同学在给姑妈的这封信里,
记叙了 家里发生的一件大事——爷
爷给她找了位新奶奶。她明知道这应该是件喜事,可是自己却
‘怎么
也高兴不起来’
,原因是她太爱自己的亲奶奶了。沈思同学,你不 是
也很敬爱爷爷吗?你不是也希望爷爷晚年幸福快乐吗?那么请你在
心里给新奶奶留个位置,
像爱亲奶奶那样去爱新奶奶吧!
全信感情真
挚,语言流畅得体,格式正确无误。初学写信的同学能把信写得这样
好,
是很不错的。
”这样的评语,语气更像谈心,从写作的角度看,
谈心也是
一种在内容上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的方式,
而且是一种很好
的方式。
p>
无论怎样,
语文教师都要重视作文评语的写作,
< p>对教师来说三言两语、
5
/
18
__
来源网络整理,仅作为学习参考
信
手拈来的作文评语,
对学生可是字字重千斤,
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作
文甚至做人,所以,必须字斟句酌
.
语文作文教学反思二: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
(
758
字)
语文能力是生活、学习、工作的基础,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
现。
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:
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—
—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,
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
层面,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。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,教师往
往一口难
言,
尤其是对于农村中学教师难教、
难改;
学生难学、
< p>难写。
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。
困境之一
:源于教材。首先,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散见于阅读之后或课
文分析之中,
缺少片断等基础单项训练和梯度性的作文训练。
整体上
6
/
18
__
来源网络整理,仅作为学习参考
明
显的现出重读轻写,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。第二方面,课本上的
写作知识介绍简约,作
文训练点分布零散,点与点间联系疏松、衔接
不强;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、教参、教案等
工具书。第三方面,写作
训练量少。
困境之二:源于教师。教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,仅凭单元之后
的
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。
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 、
难教,
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,或多讲,或少讲,甚至不讲,只将作文
题目
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,
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。
这样随意、
自流、无序的作文教学,知识含量低,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。<
/p>
困境之三:源于学生。大部分学生怕作文,究其原因:农村学生生活
p>
面相对较狭窄,又忽略生活的观察,因而素材少——没话写;没有掌
握各种文体审题、
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——不会写;
认
识能力低,语言词汇单薄,驾驶语言能力不高——写不好;这是农
村学生作文“三大难”
问题,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,也有教师
和教材原因。
7
/
18
__
来源网络整理,仅作为学习参考
总
之,面对种种境况,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。那
么,
应 如何走出困境呢?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,
这是语文教师
务必面对和
肩负反思的职责。
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,
要勇于正视上述
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,针对问题,寻求对策。
语文作文教学反思三:语文作文教学反思
(
1088
字)
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,
作文在语文试卷中的比 重越来越大。
而现在的
小学生,因为学习压力,对语文学科不重视,平日
也很少有读书的习
惯,积累少,阅读素养差,思想水平低,表达能力弱,在写作上反映<
/p>
出思路不开阔,
重点不突出,
层次不清晰,
主题不鲜明,
描写不具体,
讲故事不生动,
不会构思立意 等问题,
所以作文成绩总是在
18-25
分
之间,无形中使语文总分降了
8-10
分,这怎能有竞争力?所以在语
8
/
18
__
来源网络整理,仅作为学习参考
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。
因为学生负担不重,
所以在作文教学上我主要以日记形式训练学生的
写作能力,以每日见闻、学习心得、读书感悟、仿写片断、生活随笔
等内容要求学生每日
写,要求做到观点鲜明,表达流畅,内容充实,
情感真切,有一定的写作速度。经过一年
的训练,学生颇有收获,不
怕写了,半小时能写
400-500
字,语言也较流畅。
到了四、五年级,功课多了,学习繁忙了,
我将日记改为随笔,一星
期写二至三篇,内容随课文和生活而定,学生生活阅历少,感悟
少,
加之作业多,写作态度不端正了,随笔字数少了,内容空洞了,书写
也越来越凌乱了,加之我工作繁忙,批阅的次数和评语少了,学生的
写作停滞不
前。
进入六年,
随着毕业考考的临近,
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越来越迫切,
在课时紧的情况下,我每星期安排一节作文课,前一
天或当堂命题,
布置
08
年中考作文题,并进行构思立意 选材的讲解指导,有时还念
范文让学生模仿,
通过十多次的训练,
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觉得话题作
9
/
18
__
来源网络整理,仅作为学习参考
-
-
-
-
-
-
-
-
-
上一篇:读后感作文教学反思
下一篇:语文: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教学反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