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
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
2
《想象世界
-
学习虚构》教案
【教学目标】
(1)
培养学生的想象力。
(2)
掌握虚构作文的方法。
【教学重难点】
了解想象、虚构的概念和方法。
掌握虚构作文的方法。
教学过程
一、导入
在写作中,常听一些同学叹息:
“这些事,我经历过;这一主题,我也想过,为什 么他
写得这么精彩,而我不行呢。
”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艺术 想像力。
《荷塘月色》
“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,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。叶 子出水很高,像亭亭
的舞女的裙。层层的叶子中间,
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,有袅娜地开着的,有羞涩地打着朵儿
的;
正如一粒粒的明珠,
又如碧天里的星星,
又如刚出浴的美人。
微风过处,
送来缕 缕清香,
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。
学生讨论:本文如何想像?
师总结:这里,
“ 羞涩”也好,
“歌声”也好,都是主观想像之笔。既然是主观的,写作
就
会因人的感悟能力和表述能力而各不相同。
通常,
荷塘容易描写,
而月光下的荷花荷叶则
较难描绘;画家绘画,不怕画断山衔月,就怕画月色下的景物,因
为月景朦胧,波光林影时
刻在变化着,
不容易在画面上表现出来。
画画尚如此,
要用语言文字表达画笔所不能表达的
画物,
自然更吃力。
朱自清先生能把月光下寂静的荷塘写得如此富有生气,
不是 用宏伟的结
构和华美的文字,只凭着新奇的想像,委婉细致地写出来,显得十分迷人。<
/p>
写作中必须借助想 像。首先,借助想像填补生活。作者的生活面总是有限的,
可是写文
章却
要求作者的知识是无限的。
这个矛盾的解决就要靠丰富的想像。
即使写亲身经历的 事实,
也不能没有想像,因为写文章不是对生活的完全照搬,对素材的取舍,
动的细节安排等等,
都要作艺术性的处理,其中 就包含着合理的想像。
其次,借助想像构制
文章。
文章的 构制是个复杂的思想活动过程,
即使素材很丰富,也不是简单的拼接,其中有
主题的提炼、
素材的加工等等问题;
此外还要考虑采用什么形式去表达。
这种创造性思维中
1
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
2
就包括想像。第三,借
助想像使文章增色添彩。优美的意境、精辟的议论、跌宕的情节以及
连珠的妙语、奇巧的
比喻等等,都要凭借想像的驰骋。
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波浪线~~~~,学生想像它是什么——山脉
攒动的人头
弯曲
的绳子
蛇
心电图
方便面
蜿蜒的小路
妈妈的皱纹
荷花的香味
音乐的旋律
起伏不定的
成绩
起伏的命运
人生的坎坷起落
不平静的心情……
这么一个小小的看似呆板的曲线,
包含了如此丰富生动的内容,
这都是因为同学们张开
了想象的翅膀,
可见,想象能让单 一变得多样化,
想象能让呆板化做生动,
想象能让我们的
世界更丰富。用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话来说:想象是一切创造之源。
想像是一切创造之源
——爱因斯坦
想象如此重要,
然而我们中学生怎样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呢?其实,
< p>作文的虚构就是其中
一种有效的途径。这节课,就让我们在想象的世界里,学习作文
的虚构吧。
二、虚构与表达
虚构是创作的一种手法,
是指创作者在从事写作活动中充分调动想象思维,
对所叙 述的
故事或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再加工的过程。那么,怎样进行虚构呢?
虚构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。
任何创作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。< /p>
虚构也必须以现实生活
为基础,须符合生活的逻辑与常理,
这样才能反映生活,
对读者有所启发和教育。
我们所进
行
的虚构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,决不是所谓的胡编乱造。
掌握虚构的方
法和技巧。虚构是把现实生活典型化,目的是能突出地反映生活的本质。
因此,虚构时就
必须把生活中的素材集中、概括,加工提炼,改造集中,虚构出新的形象。
也就是通过对
生活的体验和分析,
把生活中最有意义的表象加以分析和综合,
以表现生活中
个别的、具体的、富有美感的形象。正如鲁迅在《我怎么起小说来》中所说的:
“所写的事
迹,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,但决不全用这事实,只是采取一端,
加以改造,或生
发开去,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。
人物的模特 儿也一样,没有专用过一个人,往
往嘴在渐江,脸在北京,衣服在山西,是一个拼凑起来
的脚色。
”
为此,
写景可借助过去的景 、将来的景和心中的景,来反映眼前实景;
写人可借助杂取
合成的、虚拟
创造的非真实人物来表现真实的人生;记事可借助假设的、梦幻的、
虚构的非
现实中的事来反映真情实事。
那么,
同学们在写作 文时,也可以不必拘泥于亲身经历的事情,毕竟生活是平淡的,毕
竟大家的生活阅历也有
限,有时候,
我们发挥想象、
虚构一个故事来反映生活的真实,也许
更生动、也更典型。所以,近年来高考试卷中都提示考生:作文可以大胆想象,编写故事。
2
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
2
< p>按照编故事的方式不同,
我们的虚构性作文又可以写哪些类型呢:
小 说,
散文,
童话,
寓言,
科幻,故事新编
……
有人选了其中的“黑夜、模型、巨浪”这三个词
。写了小小说《亚当之死》
,现在给大
家读一下。
亚当之死
雷电交加,惊涛卷天。
在这恐怖的夜晚 ,
是难以入眠的。
亚当和夏娃索性与往时一样坐对大水打发这漫长
的黑夜。
呜咽的海啸东一阵,
西一阵,给这孤岛上的黑 夜带来几许凉意。借着闪电,可以看
见,层层波浪,扭在一起,彼此踢打着,撕咬着。<
/p>
“瞧,那是什么?”又一道闪电划过,
“啊,人!
”
远处,波浪间似乎有一个人影:一起一浮,时隐时现;他显然已筋疲力尽。
“我去帮他!
”亚当匆忙跳入茫茫白水。
“小心!
”
夏娃叮嘱声中,
亚当已经游 得很远。
一朵朵炸裂的浪花不时落在他的身旁,
将他冲
开
很远。但慢慢的,他还是努力靠近了那个人影。
“轰”
,一声霹雳,巨浪一 个连着一个漫天压来,两个人影消失了。
“亚当,亚
当……”水面上回荡着夏娃的呼唤,但杳无回音。仿佛坠入了无边的黑暗,
她的目光充满
了苦涩与畏惧。
十年前,由于气温声高,两极冰雪融化。
汹涌的海水向人类扑来 ,
加上水土流失引
起地面变低大水吞没了平原淹没了高山。
一切陆地的生命都化作鱼类的食物。
只有他俩侥幸
逃到地球上这最后的
孤岛上。
东方发白,一个漫长的夜总算熬过,夏娃焦急的搜索水面:
……
波峰中,一具橡胶人体模型在荡悠,不远处,几只鲨鱼在挣食一具人尸。
[
简评
]
这篇小小说,主题是呼吁人类保护环境,否则,遭难的 是我们人类自己。为
了表现主题,文章显然是虚构的,那么有没有事实做基础呢?有。<
/p>
工业革命以来,
人类疯狂
的破坏环境,导致全球气候变暖,
两极冰川融化,海平面上升。
这是显而易见的生活事实
基础。
三、合作探究
3
-
-
-
-
-
-
-
-
-
上一篇: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
下一篇:谈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有效策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