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
农村重阳节八年级作文
600
字
5
篇
0000ff;
重阳节作文
1
金秋送爽,丹桂飘香,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,活动丰富,情趣盎然,
有登高、赏菊、喝菊花酒、吃重阳糕、插茱萸等习俗。下面我就来介绍一种“登高”
习俗。在古代,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,故重阳节又叫“登高节”。相传此风俗始
于东汉。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,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
;
杜甫的 七律《登高》
,就
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。登高所到之处,没有划一的规定
,一般是登高山、登高塔。
相传在东汉时期,汝河有个瘟魔,只要它一出现,家家有人丧命,这些百姓
受尽了折难。它也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,恒景自己病倒了愈后,他辞别了妻儿,决
心出去访仙学艺,为民除害。他四处访师寻道,最终在一座最古老的山,找到了一个
法力无边的仙长,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,终于找到了那个神奇法力的仙长,从
< br>此恒景刻苦练出了非凡的武艺。一天仙长把恒景叫来说:“明天是九月初九,瘟魔又
要作恶,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”。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,一盅菊花
酒
,并且密授避邪用法。恒景回到家,在九月初九的早晨,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
到了附
近的一座山上,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,一盅菊花酒。中午时分,随着几声怪叫,
瘟魔冲出
汝河。突然闻到香和酒气,便戛然止步,这时恒景手持宝剑几个回合就把瘟
魔刺死。后来
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。双九还是生命长久、
健康长寿的意思
,重阳节便被做为老人节。
“老人节”当然要给老人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咯
!
比如看看老人,陪陪老人,与
老人一起玩一玩儿
;
为老人 洗脚,使老人感到快乐
;
对老人讲讲故事,让他们心中感到快
乐,不再孤独……
“老人节”就是为了老人,在以后,我们要多陪陪老人,多看看老人,帮助
老人做一些事情,使老人们不再孤独,不再寂寞吧
!
这就我想要的重阳节
!
重阳节作文
2
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,即是登高。故重阳节又叫“登高节”。登高所
到之处,没有划一的规定,一般是登高山、登高塔。
早在西汉,
《长安志》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。在东
晋时,有著名的“龙
山落帽”故事。据《晋书》中《孟嘉传》载,九月重阳这天,晋
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
孟嘉等人登上龙山
(
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
)
,
孟嘉观赏山
景,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。桓温叫人作文笑他,他也不示
弱,作文答辩,一时传为
佳话。
南朝时,梁人吴均在《续齐谐记》中记载一个神异的 故事:汝南人桓景,随
费长房游学,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,盛茱萸系臂
,并登高,饮菊花
酒,才可免祸。桓景照办了,才逃脱灾祸。这个故事,生动地反映出重
阳时人们的避
邪除灾心理。
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,还要观赏山上的红 叶野花,并饮酒吃肉,
享受一番,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,更有吸引力。如隋时孙思邈《
千金方·月令》
:“重
阳日,必以看酒登高远眺,为时宴之游赏,以畅秋
志。酒必采茱萸、菊以泛之,即醉
而归。”记隋代风俗,已与后世近似。在南宋的《梦粱
录》卷五载:“日月梭飞,转
盼重阳。
……是日‘孟嘉登龙山落帽,
渊明向东篱赏菊’,
正是故事。
”南宋韩元吉
《水
调歌头·九日》上片:“今日我重九,莫负菊花开。试寻高处,携手摄展上崔嵬。放目
苍崖万仞,云护晓霜成阵,知我与君来。古寺倚修竹,飞槛绝尖埃。”描写了重阳赏
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。
明清时,北京地区登高颇盛,
《燕京岁时记》云:“京师谓重阳 为九月九。每
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,出都登高。南则天宁寺、陶然亭、龙爪槐等处
,北则蓟
门烟树、清净化域等处,远则西山八处。赋诗饮酒,烤肉分糕,询一时之快乐也
。”
不论文人百姓,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、烤肉食用。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、烤
具、车马、乐器,登高台、土坡,架起幕帐、桌椅,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,并唱戏
奏乐,听歌看舞。如清末慈禧太后,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、野餐、烤肉,
并架蓝布围障,防止闲人偷看。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,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。故宫
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。
又如广州地区,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,饮酒赋诗,热闹非凡,影响至今。< /p>
在上海,附近无山丘,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,也很热闹。
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。而近代的北京香山、山东的牛山、江西
南昌的滕王阁等等,也都是登高胜地。尤其是滕王阁,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
上写出千古名文《滕王阁序》
,更闻名天下。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
的落帽台古迹,也吸引着许多游客。
由于重阳为秋节,节后草木开始凋零,所以有称重阳 节野游活动为“辞青”,
与三月春游“踏青”之说法相对应。清潘荣陛《帝京岁时纪胜》
记:“(重阳
)
有治看携
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,谓之‘
辞青’。”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。
重阳节作文
3
重阳节已经过去了,但与此有关的一条新闻却仍发人 深省。重阳当日,解放
日报记者进行了一次随机性的街头调查。结果显示,多数被访的年
轻人不知道当天是
重阳节,有的知道重阳节,但不晓得重阳节与尊长敬老之间的关系。<
/p>
重阳节在 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,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
微。年轻人可以用学习
压力大、工作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这种忘却,但
无法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,
在传统节日被淡忘的同时,西方节日却在不少年轻人中风
光无限。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
西方的情人节,却对中国传统“七夕”节不屑一顾,
就是一例。
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的传统 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形式,是传统伦理观、价值
观的特定反映形态。然而我们不少年轻
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、赏菊,更
无法体会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伦理内涵
。在此次调查中,
90%
的年轻人知道自己
父母的生日,
但从未想到在重阳节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。这种对重阳节“有名无实”
的认识,反映了传
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少年轻人观念中的某种弱化。
当然这种弱化需要辩证地看待。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 的东西,这种弱化无疑
有益。但是对于那些类似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
;
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”、“贫而无谄,
富而无骄”之类优秀的东西,这种
弱化就不应该了。因为,恰恰是孕育于后者之中的
伦理规范与价值观念,成为构筑现代人
格的重要力量之一。
-
-
-
-
-
-
-
-
-
上一篇:小学语文高年级写作生活化教学思考
下一篇:小学习作教学之我见 汪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