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
【题文】阅读下面的材料作文。
①一个记不得来路的民族,是没有出路的民族。——习近平
②忘记历史,就意味着背叛。
--
列宁
③教育是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,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。——于漪
④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,
不断上升的气力,
他 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
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。——高尔基(苏联)
⑤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。——阿克顿(英)
⑥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——唐太
< br>宗
要求:自拟标题,自选角度,确定立意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
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
少于
800
字。
【答案】
【范文】
铭记历史,开创未来
当
70< /p>
年前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,血与火铸炼而成的抗战精神,在历
史的星空中就定格成为了永恒。
抗日战争的胜利,
洗刷了中华民族一百年间屡 战屡败的耻辱,
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。
这一彪 炳史册的正义战争,
真正唤起了中
华民族的觉醒,
极大鼓 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,
以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
大贡
献,也加速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。
从“七七卢沟桥”开始,
日寇的铁蹄践踏了我们多少广袤的国土,
恶魔的刺刀划开了多
少父老乡亲的臂膊胸膛。
70
年过去了,这场人类的灾难所形成的梦魔却依然在很 多人的睡
梦中难以苏醒,记忆已经成了一种痛苦的铭刻。
70
年弹指一挥间。哲人说过:“忘记历史意味着一种背叛”。我们绝不能丢掉祖辈用
鲜血和生命注入到我们血液中坚强不屈的灵魂。
铁骨铮铮,
永远是中华之魂。
但愿每年的这
个时候都会在我们的心中树起一座雄伟
的民族纪念碑,
碑文上铭刻的是一个个能让我们真正
靠近的曾经活泼而善
良的生命。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中国人!
欺凌一个民族,势必会唤醒一个民族
,这是所有侵略者 不能不遭遇的历史铁律。中华
民族酷爱和平,
但绝不会默默地忍受外来的 压迫和欺凌。
中华民族蕴藏的强大凝聚力和不屈
不挠的斗争精神,在危亡
之际发出了格外耀眼的光芒。
自强不息才不会被动挨打,和平发展才能够维护和平。“起来
,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
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……”70
年 前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,但这高亢的旋律依然激
起我们奋斗的豪情。
< /p>
哲人说:
“读史使人明智。
”在这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,
我们更加深切缅怀那些前仆
后继、为国捐躯的英雄先烈们
!
我们愈发崇敬那些同仇敌忾、风雨同舟的骨肉同胞们!他们
是华夏文明
扑不灭的熊熊圣火,他们是实现民族复兴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!
波澜壮
阔的全民族抗战,
促进了古老民族的历史觉醒和全体人民的空前团结。
在爱国主< /p>
义的伟大旗帜下,中华儿女万众一心,众志成城,
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 ,使不可一世的
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,
最终遭受灭顶之灾。
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,
在抗日战争中得以锤炼和升华,永远
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和力量支撑。
不忘历史,为了更好地开
创未来;铭记战争,是为了倍加珍视和平。
70
年过去,在中
华民族历史上这部最宏大、最壮烈的史诗里,
在中华大地最激越、
最恒久的壮 歌声中,
让我
辈青年庄严、
自豪地回望,
让我们用和平的阳光驱散战争的阴霾,
用发展的音符奏响民族复
兴的乐章
。
【解析】
【详解】
此题考查任务驱动型材料写作能力。
时事新闻类材料,
提供的往往是现实 生活中鲜
活的时事新闻热点。
生活中的许多事情,
有应该 肯定的正面事例,
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
的反面事例,同一件事情,从
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。
在命题上,此类材料具有
开放性,可
以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在审题立意上,可以抓住中心事件,考察中心事件的构
成因素,
然后选取一个侧面、一个角度来立意。写作时注意:
1
、扎实而评
(
事实性
)
,新闻
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
,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。
2
、应时而作
(
时效性< /p>
)
,应时而作,体现了
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。<
/p>
3
、凭理而断
(
评析性
)
< p>,凭理而断,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
晰的理性判断。
形式可采取就事论 事和就事论理两类。
所谓就事论事,
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
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,
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,
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 评议,
发
表自己的看法,
能言之成理,持之有据。
所谓就事论理,
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
析,充分说理
,阐明一个道理,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,以达到“扶正祛邪,激浊扬清”
的写作目的
。就事论理,还要求“开口要小”,抓住一个问题,讲清一个道理,一事一议,
以小见大
,
必须从“小”中评析出大道理来,
所谓“着眼天处,落笔小处”。此题注意明确
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。
【审题】作文材料
是有关历史和教育的六句话,可以分为三个方面,①②两句,强调了解国
家民族历史的重
要性;
③④两句,
从青年的角度强调了解历史担当使命的重要性;
⑤⑥两句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