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
如何指导小学生阅读与写作
叶圣陶说:
“
阅读是吸收,写作是倾吐,倾吐能否合于法度,显然
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。
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呢?本人在教学
< br>中积累了以下几点经验:
一、以朗读促语言文字的积累。
< /p>
小学生学习语言,主要是通过对语言的感受和积累,而不是理性分
析。这是
由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。小学生长于记忆,长于形
象思维,
让 他们大量接触规范的语言文字作品,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丰
富的感性认识,这是符合小学
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的。许多精彩的课
文及片断,小学生尽管理解还不能达到透彻的程
度,还没有能力去欣赏
课文遣词造句、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,但要求他熟读成诵并不困难
。如
能熟读成诵,课文的语言会变成自己的语言,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,
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,大大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。
而朗读是激发学
生阅读兴趣,促进理解,培养语感,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。海德格
尔说:<
/p>
“
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。
”
可见,只有通过朗读才 能再现作品的
人文想象,品味作品的人文内涵,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。也只有通过反
复朗读,
才能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,
提高学生对语言 的敏锐感
受。
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词句积累,同时为 学生的
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。
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,
识字不多,
词汇量也
较少,在学习课文的时候,有意识地对一些
有特点的词语进行积累。比
如,
《小溪》一文中的
“
滑溜溜
”
和
“
亮晶晶
”
,我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
通过反复朗读来积累。老师说:
“
冬天到了,小溪就变成了溜冰场。这
时候你来到山里会干什么
?”
学生回答:
“
我会溜冰。
”
老师说:
“
是呀,小
朋友们可以溜冰啦
多开心啊
!
来读好这两个词。
”
< p>
到了二年级,
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。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
是以积累常用词语为主,
但在教学文本中如遇到一些文字比较优美的书
面化的语言也不妨让学生积
累一下。如《人间仙境九寨沟》一文中就有
许多好词,
“
色彩斑斓、五彩缤纷、憨态可掬、古木参天、异兽珍禽、
诗情画意
”
等。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看着色彩鲜艳的图片进行理解性的
朗读,再通过各种
形式的朗读
(
比赛读、游戏读
)
帮助学生建立词语 的初
步概念。
然后让学生用其中理解得最清楚的词来说一句话。
从朗读到运
用,学生的积累可谓扎实到位。
《石榴》一文对石榴的 外形做了细致地
描写,石榴虽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水果,
但要用准确 的语言来进行
表述,对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,所以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划出描写石
榴的句子读读、议议,课后再背背、记记。这样当学生以后在生活中看
见了石榴,他就会用课堂上积累的句子来进行介绍,同时也为今后的写
作打下了基础。
二、以随文练笔促语言文字的吸收消化。
随文练笔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训练,其选材角度小、内 容简短,紧随
阅读教学且形式多样。但是一节课内,教师没有必要教学课文中所有的
语言现象,只能根据既定的能力训练目标,在课文中精心选择几个训练
点,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
“
例子
”
。选择好
“
例子
”
对于提高阅读教学
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。怎样选择呢
?
教师要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和教材编
排的读写训练项目,
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
< p>象
(
词句和段落
)
。这种语言现象应 该是可以迁移、可以概括类化、举一
反三的,并且要跟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,符合
儿童的语言
“
最近
发展区
”
。这种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就是教学所需要选择的
“
例子
”< /p>
。
“
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,
练成阅 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
”
。
(
叶圣陶
语
)
在课文中选择
“
例子
”
是件不容易的事,
教师必须在潜心钻研教材,
把
握课文的语言特点上下一番功夫。
1
、模仿性练笔
模仿性练笔是选取课文中典型句段,如总分结构、排 比句式、比喻
句等,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,指导学生进行仿写。通过仿写,使学
生逐步掌握各种写作方法。
二年级的课文中有许多具有特殊结构的典型句段,< /p>
对于二年级的学
生来说虽无需了解这些句子间存在的结构特点,
进行渗透。如《黄山奇石》一文,文中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
方法介绍
了黄山上的
“
仙桃石
”
、
“
猴子观海
”
、
“
五老奔天都
”
和
“
金鸡叫天都
< p>”。课
堂上通过老师的引读,男女生配合读,让感受到句子间存在着
特殊的关
系。
课后再让学生仿照这种写作特点,
经过自己 的合理想象写一写黄山
上的其它石头的特点。
“
狮子抢球
”
、
“
仙女弹琴
”
、
“
天狗望月
”
又会是怎
样一番生动有趣的景象呢
?
再如教学《称象》一课,曹冲想出了
“
以石代